生姜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药古今研究生姜 [复制链接]

1#

一、本草摘要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名医别录》:“除风邪寒热,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去痰下气。”

《珍珠囊》:“益脾胃,散风寒。”

《本草纲目》:“生用发散,熟用和中。”

《本草备要》:“辛温。行阳分而祛寒发表,宣肺气而解郁调中,畅胃口而开痰下食。治伤寒头痛,伤风鼻塞,辛能入肺,通气散寒。咳逆呕,有声有物为呕,有声无物为哕,有物无声为吐,其证或因寒、因热、因食、因痰,气逆上冲而然。生姜能散逆气,呕家圣药。”

《本草从新》:行阳分而祛寒发表,宣肺气而解郁调中,畅胃口而开痰下食。”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味辛,温、大热,无毒。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痢。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生者尤良。

(叶天士:旧附干姜下,《纲目》始分出。)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味辛,性温,无毒,入肺、心、脾、胃四经。主通神明,去秽恶,散风寒,止呕吐,除泄泻,散郁结,畅脾胃,疗痰嗽,制半夏,和百药。要热去皮,要冷留皮。

生姜辛入肺,肺得所胜,则气通宣畅,主宰精灵,故能通神明,神明通则一身之气皆为我使,而亦胜矣。一身之气胜,则中焦之元气定,而脾胃出纳之令行,邪气不能容矣,故能去秽恶。

《本草经解》叶天士:气微温,味辛,无毒。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生姜气微温,禀天初春之木气,入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

臭气,阴浊之气也;久服辛温益阳,阳能去阴,所以去臭气也。神者阳之灵也,明者阳之光也。辛温为阳,久服阳胜,所以通神明也。

《长沙药解》黄元御:味辛,性温,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手太阴肺经。降逆止呕,泻满开郁,入肺胃而驱浊,走肝脾而行滞,荡胸中之瘀满,排胃里之壅遏,善通鼻塞,最止腹痛,调和脏腑,宣达营卫,行经之要品,发表之良药。

二、现代研究

1、成分:主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姜醇、α-姜烯、β-水芹烯、柠檬醛,尚含辣味成分姜辣素。《中国药典》规定:含6-姜辣素不得少于0.%。本品有解热、镇痛、止吐、促进消化液分泌、保护胃黏膜、抗溃疡,尚有抗氧化、保肝、利胆、镇静、抗炎、抗菌等作用。正常人咀嚼生姜,可升高血压。

2、药理:对胃酸与胃液的分泌有兴奋作用:有止呕作用;对消化道有轻度刺激作用,可使肠张力、节律及蠕动增加,有时继之降低,可用于因胀气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肠绞痛:乙醇提取液对血管运动中枢及呼吸中枢以及心脏都有兴奋作用,能升高血压,并可发汗;对阴道滴虫有杀灭作用,对堇色毛癣菌有抑制作用。

3、临床报道:

①鲜生姜制成5~10%注射液,行痛点或反应结节注射,每点0,5~2毫升,每日或隔日一次,3~5次为一疗程。治疗风湿痛、慢性腰背痛例,有效率83%。

②其煎剂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对改善症状有较好效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