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伤寒杂病论的学以致用,验于临证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中医典方 http://m.39.net/pf/a_4790119.html

学以致用,验于临证

如果要把《伤寒论》中的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就必须做到"学以致用,验于临证"。

一,加量的生姜

有一年,作者和刘渡舟老师,带着工农兵学员,在北京京西门头沟矿区开门办学。

开门办学就是指,中医院到乡下和基层的现场上课。

有一家矿工的年轻媳妇坐月子,生完小孩的二十天中,发烧十天,身上疼痛十天。作者认为是气血两虚,肌肤失养,给她先后用了八珍汤和人参养荣汤,都没效果。

刘渡舟老师建议用《伤寒论》中的方子,即桂枝、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的新加汤。

这张方子是在桂枝汤里,加重芍药的用量来养血柔筋止痛,加重生姜的用量来引药达表,另外加人参来益气。

1,擅自改配方中的用量

作者考虑到,产妇在产后出汗很多,一动就冒汗,就觉得生姜很辣,不能多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作者自己特别讨厌饭菜里加有生姜,也就以为别人也讨厌。

所以,开的方中只用了三小片生姜,其它的药量正常。结果,病人吃了三付,还没效果。

刘渡舟老师发现生姜的用量太少,无法引药达表。

在用补气养血的药时,(生姜)引药达表(但量小),她就不会发汗,无法治疗身痛。

2,注意口感

作者提出,生姜会不会太辣?刘渡舟老师批评他,“你是给她做饭呢,还是给她配药?”

作者经常挨老师批评,就是因为每次开药都会考虑药的口感,总觉得给病人的药不能太难吃,不要加重患病的痛苦。

作者从来不用五灵脂,就是嫌弃煮出来的药汤又臊又臭,就像让病人喝一种动物的粪便,令人难以接受。

3,恢复原来的剂量

用完15克生姜以后,病人吃了三付药,身痛就好了。

在总结这个案例时,作者用人参养荣汤和八珍汤养内脏的气血是没有错的。不过,病人现在是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它不能引药达表,所以治不了身痛。

再用新加汤治疗时,要把生姜按照原来的剂量比例用,才有疗效。

没有这次临床的体会,你怎么能够把它变成自己的知识,怎么能够深刻体会仲景为什么原方中生姜还要加量。

所以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二,三个浮脉的病例

1,病例一:荨麻疹

年4月,作者和刘渡舟老师带着74级和75级的同学到唐山地区开门办学。

有个同学得了荨麻疹,每天晚上都痒得睡不着觉。

作者特别提到,该病症名应该读荨(qián)麻疹。因为太多人读错了,国家管理语言的机构就规定读荨(xún)麻疹是对的,现在再读作荨(qián)麻疹倒有点心虚了。

作者用凉血的、燥湿的、袪风的、止痒的药来治疗。他吃了三天药,还是没好。

刘老师给他摸了脉,认为这个脉轻轻地一摸就摸到了,虽然没有得感冒,也是浮脉。

加上皮肤是表,皮肤痒所以是表证。表证就该发汗,用麻*连轺(yáo)赤小豆汤,就是《伤寒论》的方子。

作者还没有采取这种方法治过荨麻疹。他开了方,让病人每天晚上临睡觉前吃药,再多喝一点热水,盖上被子发汗。

连发了三天汗后,这个同学就不起荨麻疹了。

2,病例二:小儿肾炎

有一天,医院有一个患小儿肾炎的病人,使用西医的手段,尿检指标长时间无法改善。

作者陪着刘老前去诊疗,他们发现孩子的脉轻轻地一摸就摸到了。

刘老说轻取既得,就是浮脉,应该发汗。虽然没有感冒,但患者头面肿,头面是表,上半身肿者发其汗。治疗仍用麻*连轺赤小豆汤,发七天汗。

果然,从发了这七天汗以后,这个孩子头面水肿逐渐逐渐消了,化验结果逐渐逐渐改善了。

这个孩子的肾病就一直没有再犯。她长大后,还参加了中医学院的培训班,特意拜访了作者。

3,病例三:*疸

医院有一个病人得了急性*疸性肝炎,已经好几个月了。医院向刘老求助,作者于是陪同刘老前去诊治。

作者本来对传染病比较胆怯,当时在刘老的指示下,就大着胆子摸了脉,发现脉有点浮。

但病人现在患的是*疸性肝炎,湿热在里,没有表证。

刘老指出,病人身上痒、脉浮,这就是表证。作者还在问如何治疗,反被老师批评,嫌他悟性差。

于是,作者仍用麻*连轺赤小豆汤,给病人发了七天汗。从此,*疸指数就一天比一天低。

所以,我们不要认为只是感冒才叫表。皮肤病、皮肤的过敏、身上瘙痒,甚至包括一些牛皮癣,我们都可以看作是表。

只要脉浮,都可以用解表的方法来治疗。

(这里可以看出,中医推理的变通性。)

三,“着凉停食"与"停食着凉”

一个年轻的妈妈带着她的三岁的儿子找作者看病。这个孩子发烧一个礼拜,高烧不退。

当时是冬天,妈妈给孩子包裹了很多,而且,这孩子放的屁特臭。

在这孩子出现感冒高烧后,妈妈认为一定要增强抵抗力,就给他炖元鱼汤,炖乌鸡汤。没想到越喝烧越高,吃了好多西药也不好。

根据高烧不退,舌红苔*腻,而且还怕冷包那么厚,作者在病历上写了"着凉停食",开了两付外散表寒,内化食滞的药。孩子吃了一付药后,烧就退了。

三个月后,已经是春天了。这个孩子又感冒,发高烧不退,而幼儿园的其他孩子都没有感冒。

原来,这孩子上次退烧后,因为内化食滞的药效,食欲特别好。妈妈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多吃点,就多做给他吃。结果,气温稍稍降了一点,孩子又穿得少了一点,就高烧不退了。

作者这次在病历上写了"停食着凉",依旧开外散表寒,内化食滞的药。

这个妈妈很奇怪,前后两次的诊断不同,一个是"着凉停食",另一个是"停食着凉",而用药却是一样的。

作者分别解释了两次发烧的原因。

第一次得了感冒,正气抗邪于表,里气相对的就不足,消化能力就低下,这个时候应当饮食清淡。

妈妈却炖元鱼汤,炖乌鸡汤。而这时,人体的正气既顾不上在表抗表邪,也顾不上在里消化饮食。所以,着凉导致的停食,内外把正气都牵扯住了,孩子就高烧不退。

第二次感冒是在饮食充沛下发生的。

妈妈先导致孩子的停食,正气趋向于体内来消化这些饮食,他的表气就不足。所以,这叫停食而后着凉。

作者给这位妈妈提出了育儿建议,应该保证这孩子三分寒,七分暖,三分饥,七分饱,这样养的孩子就少得病。

(虽然两次生病的原因与结果的前后不同,究其根本原理,是可以使用同一药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