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皮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瑶茶大观之茶道篇第四篇瑶家棍棍茶
TUhjnbcbe - 2023/6/16 20:51:00
北京中医院能治疗白癜风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前言

江华瑶家棍棍茶是江华高山瑶采用江华苦茶,依照古散叶茶制作工艺生产的一种茶制品。它是中华古老制茶工艺的一个缩影。尽管我国茶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是从魏晋时代开始,但它着重于团饼茶的制作工艺与品饮方法的记录,对古散叶茶相关史料记载极为罕见,秦汉至三国时期均以散叶茶为主。纵观中华的制茶史,它是由散叶茶到团饼茶再回归到散叶茶的历史过程,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回归,而是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魏晋之前的散叶茶称为古散叶茶,明清之后的散叶茶称为现代散叶茶。明清之后的散叶茶制作方法已有很大的改变,已派生出各大茶系不同的制茶工艺,而江华瑶家棍棍茶为什么仍然沿用魏晋之前古散叶茶的制作工艺?一方面是古散叶茶制作工艺最显著的特点是突出“简”和“约”,极大地保持了茶的本性;另一方面是江华瑶家棍棍茶有着自己深远的历史渊源。

在中国,茶叶的食用可追溯到一万年前,据汉代药书《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日遇七十二*,得茶而解”。神农氏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母系氏族时期的人,距今一万年左右。直到原始社会末期,人们仍以咀食鲜叶为主。青铜器至铁器时代的春秋战国时期有过煮食鲜叶阶段,大量剩余产品的出现以后,人们为了储存茶叶,采用了晒、炒、蒸杀青并捻揉烘烤成干品储存,中国茶的历史才进入了古散叶茶时期。古散叶茶的制茶工艺延至魏晋,逐步被团饼茶替代,期间延续了约三千年左右。三千年的古散叶茶隐藏了太多的茶制和茶艺神话,江华瑶家棍棍茶就是中华祖先留给后人的一本活教材。

江华瑶家棍棍茶保持了“采时熟、制时粗、藏时燥、泡时简”的古散叶茶加工与品饮的特点,所以细心品味一碗可与一千八百年以前的茶仙神交,共叙茶话。就算是由棍棍茶煮制的油茶,也基本上保留了魏晋时期“混饮”的特色,品味一碗“油茶”,也可以追思一千六百年前古人的茶艺。所以,江华瑶家棍棍茶历史渊源深远,即使是茶圣陆羽在世亦难探其究。

作为茶客的我更是知之甚微,只有根据有限的史料加之推理,作了这篇《论道瑶家棍棍茶》一文,目的在于与天下喜茶爱茶的茶友们探索古人以茶保健的养生之术。本人对这一茶的历史渊源、制茶工艺、煮泡技艺的研究和探索,在于更深一层地了解博大精深的瑶家茶文化,作为瑶家茶文化就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也有拋砖引玉的目的,引导读者对博大而神秘的瑶族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作者知识有限,难免有不足和错误之处,望不吝赐教,提出宝贵意见。

一、江华瑶家棍棍茶的渊源

(一)棍棍茶的渊源

瑶家棍棍茶是当今高山瑶特有的茶叶采收方式和制茶工艺所生产的茶制品。由于茶叶在”谷雨“至”立夏“期间带梗采收,采用晒、炒、蒸方式杀青,揉捻后烘、晒干成茶,并采用烟熏方式干燥储存,成品中带有很多梗,因此叫“棍棍茶”。从它的采收、制工、储藏、煮泡方式来看,基本保留了距今一千八百年前古散叶茶的特点,而瑶家油茶的煮泡工艺又继承了魏晋时期“混饮”的煮泡工艺。由此可以推断江华瑶家棍棍茶是我国古散叶茶的自然延续。

江华瑶家棍棍茶的制茶极有可能传承于战国末期南迁楚人散叶茶的制艺。战国末期,楚国人为了躲避秦人的迫害,南迁至江华瑶山这了无人烟的荒蛮之地,在这里他们发现了特有的茶树种“苦茶”。楚人按“夏历”习作农事,他们按照传统的采茶季节采收茶叶。由于南方回春较早,气温高于北方,茶树已抽荪较高,为了不浪费这难得的灵叶,他们采用带梗采收加工茶叶的方式来获取茶制品。后来发现带梗采收的茶叶加工成的茶制品其茶性更为优良,特别是耐煮泡性强,所以一直沿用下来。有的学者认为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带梗茶叶就是江华苦茶。一是因为长沙地区当时只生产“顶叶茶”,与其出土物样品不符。二是从史料记载来证明,从出土的《行*图》来看,西汉时期镇守长沙的轪侯利苍之子利扶驻扎过江华境内,并屯兵江华境内的深平城,对轪侯利苍行“兵屯之贡”,看来认为马王堆出土的茶叶为江华苦茶有一定的历史依据。

在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记载,南迁楚人聚居桃花源,来人告之,现已是魏晋。让桃花源人知道当时已是魏晋不是秦楚也只有南迁瑶人告之,武陵渔人也许是南迁瑶人。这说明魏晋时期,瑶族已有人从长江流域陆续迁至南岭一带,这个依山而居的民族就会与依山而藏的楚人汇合。楚瑶杂居,有的楚人被“瑶化”,还有的楚人继续南迁至华南沿海地区,这样一来,瑶人便成了大山的主人,从楚人那里学来的棍棍茶制作工艺,也就成了瑶家棍棍茶。剖析棍棍茶的历史渊源,它是没有断代的古散叶茶,源于*帝,传承于楚人,延续于瑶人。所以有的人说“一碗瑶茶五千年”,也有的人说“一碗瑶茶一千八百年”,都有其中之理。

(二)棍棍茶的制茶工艺

据史料记载,中华茶饮源于距今一万年左右的神农时期,从此之后人们经历了漫长的鲜叶茶饮过程。父系氏族中后期,随着大量剩余产品的出现,人们便学会了加工和储存。我国古散叶茶的加工应该起源于距今五千年左右的*帝时期,到了商周时期,人们可以将茶叶干品用作祭品。最原始的散叶茶加工应该是晒干和储存两个工序,而到了禹夏时期,火的普遍使用促进了古散叶茶加工工艺变革,长期鲜叶茶饮和初级干品也使人们积累对茶饮口感改善的经验,于是便有了晒青——捻揉——烤(晒干)——储藏的技艺,这时古散叶制茶工艺初步定型。

到了商周时期,随着青铜器和铁器的使用和普及,古散叶茶又有了炒青——捻揉——炒干——储藏的制茶工艺。这时的古散叶茶的制茶工艺基本定型。这种技艺应起源于巴蜀,据史料记载,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周武王时期,武王伐纣时巴蜀就以茶等物品纳贡,巴蜀人纳贡之茶必是精细加工的散叶茶,也是当地的特产。所谓器为茶之父,古散叶茶成熟的技艺为青铜器和铁器时代的产物。秦汉时期,古散叶茶的制茶工艺已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为明清之后散叶茶制茶工艺和各大茶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古散叶茶是没有经过发酵的绿茶,战国末期,南迁楚人所制的棍棍茶应为绿茶,其制作工艺效仿了巴蜀茶人的工艺。魏晋时期南迁瑶人所制的棍棍茶属于绿茶——红茶——黑茶逐步变性而又相融的茶种,三年以上储存期的瑶家古茶,茶汤颜色深红晶亮,这是与现代黑茶茶汤外观上的根本区别。从茶汤的品味来看,它有绿茶的甘、红茶的香、黑茶的甜。从它的内在质来看,它是茶性和药性相融合的一种茶,所以,无法将它定性于哪一种茶系。究其原因在于其所生存的地理气候和制茶工艺。作为它的前身楚人棍棍茶只是一个半成品,瑶家棍棍茶还要用于竹篓装上置于灶头烟熏火烤,这个烟熏火烤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慢发酵过程。在茶叶干品强大吸附作用下,一方面吸收瑶山的灵气,即“雾露水”,另一方面,吸收柴薪带有药性的烟雾,导致茶叶一干一润慢发酵,慢慢堆集茶红素和茶叶逐步增香、增甜,同时又积累了茶叶来自于柴薪的药性,所以,瑶家人认为:“瑶家棍棍茶一年是草,两年为茶,三年成药,六年是宝,十年更是金子宝”,这就说明瑶家棍棍茶的品质与烟熏火烤的时间有着极大关系。

瑶家棍棍茶的制茶工艺是瑶家祖先们高智慧的体现,它不仅延续了古散叶茶的制茶工艺,同时还合理地掌握了新的储存方式,并收到了良好结果,得到了与自然相融,与水火相融的瑶家古茶,造福了瑶家千百年来的子孙后代。就是因为温度与水分的自然调节是瑶家棍棍茶陈茶质量高的重要原因,因而有瑶茶不出瑶山的说法。但这种说法也有它的局限性,其实瑶家棍棍茶一旦走出大瑶山,它就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进行再加工和妥善保管的结果;这种再加工的主要工艺,就是压饼成茶砖。瑶茶砖存放年限久了就会生长出“金丝霉菌”,瑶家人称之为“茶灵芝”,变成了与瑶家棍棍茶相比更高品质的茶品。当然仿瑶茶的烟熏干燥法也可以保持瑶家棍棍茶的品质不变。二是管理不善就会导致瑶家棍棍茶霉变失去饮用价值。

从古至今,瑶家棍棍茶古茶的制茶工艺为杀青-——捻揉——烘(晒)干——烟熏储存(年度不限),而创新工艺则为:杀青——捻揉——烘(晒)干——烟熏储存(年度五年)——碎片压饼。工艺的创新为古瑶茶融入当今社会,造福天下有着非常重要意义。

(三)棍棍茶的茶性与药性

战国末期南迁楚人所制的棍棍茶,茶制品完全保留原有的干燥封存方式储存,其茶性与药性完全保留了绿茶的特性。其特点就是味苦、甘、凉,具有生津止渴、去热解*、祛湿利尿、消食止泻、清心提神的功效。瑶家棍棍茶由于采用烟熏火烤的储存方式,在大瑶山湿润的雾露水气及烘烤柴薪带有药性的烟雾作用下,形成了一个漫长间断性发酵过程,导致茶叶的茶性与药性共生为复合性茶品,也聚集了绿、红、黑三种茶品的特性。对茶汤的品味,既有绿茶的甘、黑茶的甜、又有红茶的香。茶性为味甘甜、性中凉、馥香、汤色深红晶亮,茶的药性除具有生津止渴、祛湿利尿、去热解*、消食提神等功效外,还具有防癌、降三高、修复血管、促使毛细血管生成、调五脏平六腑、抗衰老等功效。

瑶家棍棍茶的陈年老茶,从其茶汤颜色来看,似乎是从绿茶向红茶黑茶逐步过渡,由于茶红素大量堆积茶汤颜色深得多,持续性慢发酵,原有茶性没有改变,新的茶性在逐步增加,就如茶人们常说瑶茶容易醉茶。是因为瑶家棍棍茶茶汤颜色虽变,但内含的咖啡咽仍然保持初制茶品的含量,流失很少,所以该茶品含有绿、红、黑三种茶品的茶性。它的药性来源是茶叶原固有药性与从柴薪烟雾中的药性强力吸附并加以融合而来,从而形成一种能防治多种疾病的复合型中药,在瑶山熏制棍棍茶的柴薪种类不下于数百多种,是古今中医没有任何药方能配如此齐全的药。所以长时间饮用,则会有病治病,无病保健。

(四)江华瑶家棍棍茶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江华瑶家棍棍茶是当今茶品中唯一延续古散叶茶的茶品,在储存期间又吸收了大瑶山的灵气。按理说,在茶界应该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标及生态绿色食品。这样优质的茶叶为什么没有得到茶界的认可?这主要是对该茶品的认知程度不够深,其次我们自己也没有这方面的深入研究。因此,只要我们继承和创新古瑶茶的煮泡技艺,加大宣传力度,这些问题都将不是问题。好东西不被人认可就是瑶家棍棍茶的现状。

茶品的优劣取决于树种的优劣、生长环境的好坏和它的制作工艺。江华涔天河大坝蓄水之初,我与几位茶友乘兴到此游玩,突然一位茶友说:“你们看对面山上风景,旭日东升、朝霞火红、涔雾绵延,如旭日溶金、紫气升腾。树林升腾的水汽与日光交融形成一个个环形霓虹,林中飞鸟时隐时现,好不壮观”。我随即答道:“日出金鸾绕林语,雾去银河环山行,仙茶圣地”。光气茶灵,雨雾茶*,涔天河流域的大瑶山绝对是优质茶树种的故乡,江华苦茶定是本地天生物种,优质茶种江华苦茶南方嘉木是上天赐予江华人的天赐灵物。江华瑶家人利用这一灵物生产的瑶家棍棍茶是灵物与大瑶山相融的产物,是古今制茶师无一能达到的境界,然而古今制茶师追求的至高境界,瑶家的祖先们采用烟熏火烤方式自然形成。具有一千八百年左右历史的古瑶茶,可以说是茶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其煮泡的茶汤色香味等来看,其色深红晶亮,其甘如绿茶,其甜如黑茶,其香如红茶,其保健养生的功能高于红袍加身的乌龙茶,其耐泡性高于当今任何一种茶品。

瑶家棍棍茶品质如此之优,为什么历史上没有成为一代名茶?这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地处边远,没有对王朝皇室定期纳贡,更没有机会走入皇族阶层。即使马王堆出土之茶是江华苦茶属实,那也是属临时的“兵屯之贡”,随着一代王族的衰落而终止,贡品出名茶之路就此而断。特别瑶族人成为该区域的主人后,一个免赋、免贡、免役的族群,更没有以茶纳贡之说,所以瑶茶就成“闺中美女”。二是一个隐忍闭塞的族群很难将自己的产物成为名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瑶茶不能成为名茶的根源。不管是战国未期南迁的楚人还是魏晋时南迁的瑶人,都是一个隐忍的族群,对外界茶制和茶艺的变化处于闭塞状态。本来古散叶茶口感差,特别是瑶族人采用的烟熏火烤储存方式,其茶汤带有浓浓的烟熏味,让天下茶人闻而止饮。概于上述,它又怎么可能成为一代名茶,所以只有瑶家人自给自足。

中国的改革开放至今已有四十年,前三十年人们的衣食住行由困难转为富足。在这段时期,中国人为追求物质丰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艰辛,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群体逐步迈入小康社会。后十年人们追求健康长寿,希望能够最大限度享受快乐人生。但在追逐物质利益的过程中却牺牲了很大一部分人类良好的生存环境。城市雾霾,水土资源的污染,食品农残、食品重金属超标、添加剂、抗生素等问题尤为突出,直接威胁人的身体健康。但江华瑶山似乎尚能独善其身,前些年,除“小水电”开发导致一些水患外,整体生态环境优秀,涔天河大坝竣工蓄洪消除水患,为这一优秀的生态环境无异于锦上添花。外部一些不良的生态因素造就江华瑶山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也将造就以生态绿色为主题的江华旅游前景美好。

瑶族是一个礼仪之帮,进门一碗茶是起码的礼节。就茶而言,人们对农残问题有所顾及。瑶家棍棍茶是江华苦茶中的高山野茶加工而成,既生态绿色又环保无污染,但历来在茶人眼中,含有较浓的烟熏味,口感差。

近年来,我在该茶煮泡技艺上进行了深刻研究,继承和创新魏晋时间“清饮”和“混饮”的煮泡技艺。煮泡出来的茶汤,色泽鲜明晶亮,茶香浓郁伴有熏香,不含烟霉味,甘甜绵长,是现代优质散叶茶难以可比的茶汤质量。这一技艺若传播开来,必将造成自给自足的瑶家棍棍茶供需失衡。瑶家棍棍茶的“古、苦、土、优、真”特点一旦得到充分体现,必定会得到清费者的青睐,成为心目中的茶魁,按现有的产品规模,必定是供不应求。特别是近几年来,液化气作为燃料进入瑶家,江华县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导致瑶山移民大量搬迁进城,以及劳动力输出转移等诸多因素,导致瑶家棍棍茶生产的人力,物力缺乏和生产该茶的条件逐步丧失,从而产量锐减。本来是自给自足的瑶家棍棍茶,一旦成为热点商品,一些投机茶商自然哄抬茶价,以次充好,导致老祖宗留下的千年古茶名誉受损,所以古茶夺茶魁福祸相依。

(五)瑶家棍棍茶的保护和利用

保护和利用好瑶家棍棍茶要着重突出两个字。一个字是“野”,生态绿色。一个字是“实”即古、苦、土、优、真。为了确保这“两个字”得以实现,应该抓好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建园结构要独特;要建设一个高低搭配,紧贴大自然生态绿色的茶园,突出茶园的“野性”,绝对不能使用化肥、除草剂和防治病虫的农药。茶园的种植结构要用当地特种单元药茶与江华苦茶高低搭配,如金钱柳、冬梨木等,实行“以茶养茶”和绿色旅游茶园的开发利用养茶。也可以通过用草本药材和蔬菜种植实现作物除草法来增加茶农收入,不能步他人后尘采用看似规范整齐,却“淹没”茶的野性的建园方式来确定瑶家棍棍茶基地的建园方式,步别人后尘,自然是吃别人的灰尘和尾气而得不偿失。二是谋篇布局要科学;要在与全县生态建设没有冲突的情况下,对于适应苦茶生长“小气候”较为优良瑶村,优先批准林地更新指标,进行基地建设,确保棍棍茶产品供需平衡。三是制茶工艺要传统;严守杀青——捻揉——烘(焙)干——熏制的流程,一定要按古老的传统工艺实施。即便是企业创新也要遵循带梗采收,三年成茶,茶药并性的原则。四是产品标准要统一;每批次茶产品,要有生产地,生产日期,熏制年限,茶叶树龄等,要为打造地标产品,生态绿色产品作准备,同时也要为申请茶界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准备,将古瑶茶打造出一个“江华标准”来。五是经营销售要规范;瑶家棍棍茶的再加工产品,必须经过县级批准具有资质的企业和经济组织经营加工和销售。一旦该茶品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禁止个体商贩进入茶区哄抬茶价收购瑶家棍棍茶,同时也要禁止外县不合标准的瑶家棍棍茶在本县企业加工销售。

瑶家棍棍是瑶家老祖宗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瑶山的原始生态保护又凝聚了当地县委*府多少年来果断决策的结果,同时又让瑶民们放弃了多少眼前的经济利益。这种原始古老,生态绿色品质优秀的茶品,必然具有一定利用价值,一定能够为江华的经济社会创造良好的效益。江华人通过多年的努力打造的旅游资源,将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江华旅游至今仍是一个尚未全面开启的宝库,而瑶家棍棍茶则是开启这个宝库大门的“金钥匙”。江华在旅游产业兴起的初期,文化旅游和生态绿色旅游还不能密切结合的情形下,瑶家棍棍茶则是一座桥梁,能将它们完好地整合在一起。

任何产业的兴衰都与一个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纵观中华茶史,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盛世兴茶。尽管我国当今茶产业供大于求,而象瑶家棍棍茶这种“古、苦、土、优、真”的茶品是少之又少。江华要发展旅游业,不管是文化旅游还是生态绿色旅游,它都需要一个强大的*,如庐山之*就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山之*就是远古传说“天仙配”。江华旅游之*在哪里,我认为它躲藏在瑶家古茶之中。瑶家古茶有古代农事指南《夏历》作依据,古散叶茶悠远的历史作根源,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为佐证。它完全可以被塑造成一个江华旅游之*,因此承载江华一千八百年瑶族文化的瑶家古茶的开发利用,尤为重要。

二、瑶家棍棍茶的煮泡技艺

(一)瑶家棍棍茶茶艺十二

内容:焚香敬瑶王,乐奏入仙乡;铁鼎为茶父,山泉为茶母当;小沸洗烟尘,煎烤活茶*;活火煮茶媒,文火焖茶香;出茶留茶母,添水两相当;淡中存致味,何处觅仙汤。

解说:瑶家棍棍茶茶艺十二是本人与古代茶人神交而作,在古散茶煮制的基础上继承和创新了古瑶茶的煮泡技艺,并将这种技艺融入瑶文化之中,因此,又称张氏瑶茶煮泡法,是根据瑶家棍棍茶的历史渊源及古散叶茶技艺和现代散叶茶冲泡技艺而探索出的煮泡技艺,目的是为了解决长期以来古瑶茶无茶艺的错误说法。瑶家棍棍茶是古散叶茶历史的延续,初产品基本上保留了魏晋时期散叶茶的制作工艺。其茶艺应当是要继承了古散叶茶茶艺,它是现代散叶茶茶艺的根源。它的煮泡技艺应当基本继承魏晋时间的“清饮”和“混饮”的煮茶方式,煎茶去涩,活火煮制是古散叶茶茶饮的特点,洗茶冲泡是现代散叶茶茶饮的特点,本人在根据两者不同的茶饮特点上加以整合,经过多年的煮泡实践发明了“张氏古瑶茶煮泡法”,并将其上升为茶艺。基本步骤包括:焚香静气,奏乐入境,小沸洗尘,煎茶活*,茶媒当引,文火焖香,奉茶留根,添水细煮。以下作一一解说:

焚香敬瑶王,乐奏入仙乡;指茶人在煮泡瑶家棍棍茶之前,要焚香静气,不仅对茶叶倍加珍惜,而且要“饮水不忘挖井人,煮茶不忘制茶人”。把做茶艺当着佛的修禅,道的修仙、儒的修性,把思想境界提升为“云水禅心参悟今生人性,雨雾茶*追忆远古贤德”,诱发对茶的挚爱,对古人的尊重,对自身人性的修炼。

乐奏入仙乡,是指茶人焚香之后播放古典音乐,将茶艺的手法与茶乡山水融合在一起,达到神形合一。

铁鼎为茶父,山泉茶母当;是指煮泡瑶家古茶的器具,最好用铁鼎和瓷器煮制茶汤;山泉是煮泡瑶家古茶最好的用水,没有污染的溪河之水次之,含碳酸钙较重的井水和岩洞水均不能用来煮泡瑶家古茶。小沸洗烟尘,煎烤活茶*;茶叶的清洗用水温度在65-70度,水在盖碗中不得超过三秒,在手法上犹如佳人洗面,两次为佳。然后煎茶活*,煎茶是古散叶茶的一道关键技艺,瑶家古茶因烟熏火烤,陈年慢发酵,应煎成黑而不焦,原香不失。具体手法是用一个瓷钵烧热,倒入清洗过的茶叶,并不停搅拌和摇锅,将水汽煎干至80%,然后倒入适量瑶家米酒(每30克茶叶倒入10克酒)搅拌后盖上瓷钵“焖香”,五分钟后将茶叶小火煎香,这个过程叫“活*”。

活火煮茶媒,文火焖茶香;茶媒是指用花、陈皮等来增加茶品味的非茶饮品。正所谓花引茶香,相得益彰。魏晋时间煮制茶汤,不管是“清饮”还是“混饮”均在锅中投入茶媒来增加茶汤的品味,而“混饮”则多投入干果、米脂之类。瑶家古茶除煮制“油茶”外,其他均以“清饮”为佳,既然是古茶就需投入相应的茶媒。活火煮就会导致茶媒的香气释放适当,不会喧宾夺主,阴火煮就会导致茶媒的香释放太多而淹盖茶香。当铁鼎或瓷器中煮茶媒的水烧至中沸80度左右,立即转为文火并投入经过煎烤激香的茶叶,直至烧到大沸度,停火焖香2-4分钟出茶。

出茶留茶母,添水两相当;瑶家棍棍茶是一种耐泡性极强的茶品,一般30克茶叶至少可泡7公斤品味高的茶汤。为了使茶汤浓淡一致,香味均衡,基础茶汤水3公斤左右,每次出汤0.8公斤后添入0.8公斤山泉,并将锅中的茶汤文火烧沸焖香。出汤最好用大小适当的竹箪,过滤分壶到紫砂工艺壶中分茶。淡中存致味,何处觅仙汤;给客人奉茶一定要让客人尽兴,把握好茶汤的色、香、味变化。

(二)瑶家棍棍茶茶歌

内容:一炉生烟溢茶香,九江齐汇邀仙凡;曾踏古道侍汉候,巧匿烟垢承瑶王;釜中山泉起波浪,静心尚待卧龙藏;小箪大瓢入*河,太湖浩海下清江;红颜相伴谈风月,挚友交心话春秋;移步东侧观天阁,望瀑何需去庐山;盛世良宵怨苦短,梦境仙茗喜春光;为君笑吟瑶茶歌,茶阁汤暖消愁烦。

解说:瑶家棍棍茶茶艺十二是对茶人技艺及心性的一种修炼,那么瑶家棍棍茶歌则是对茶客身心的一种洁净,进入茶厅,悟得其歌一切都足以解脱,端起和放下之间,体会人生起伏一切了然,真正了悟茶味人生。

一炉生烟溢茶香,九江齐汇邀仙凡;是指瑶家人以茶邀客的茶礼,不管茶仙茶客来到江华瑶家,瑶家人都会生一炉火,架一个铁鼎煮茶待客。九江是指涔天河流域的九江十八寨,包含整个江华瑶山。

曾踏古道侍汉候,巧匿烟垢承瑶王;讲述的是茶的历史渊源,古瑶茶苦难的经历与茶客的人生经历形成对比,让茶客未饮之前就喜欢这一茗饮。此句讲述西汉时间,轪候利苍之子利扶屯兵江华深平城,将苦茶以“兵屯之贡”献给轪候利苍的传说,一代名茶随一代王族的衰落无缘进入王室。后来散叶茶断代,魏晋之后饼团茶兴起,唐宋时期饼团茶时代进入高峰。古瑶茶也就更无缘进入皇室贵族及雅士之家。瑶族的祖先知其出身高贵,将其烟熏火烤储存,才延续这一优秀的古散叶茶。所以,一碗瑶茶在手,却品味的是一千八百年的瑶家古茶史,茶竞如此,人生何异?

釜中山泉起波浪,静心尚待卧龙藏;茶汤停火后,要把握出茶汤的时机,要等待茶梗、茶叶大部分沉没于锅底时,再用茶箪出茶汤,这时的茶汤色、香、味才全。

小箪大瓢入*河,太湖浩海下清江;是指将茶汤移壶和饮茶的过程,不必象品饮现代散叶茶那么斯文,要大瓢移壶大碗品饮,三碗下去,五脏六腑都触动,茶汤流至血管。四碗下去,全身汗毛细孔张开,香汗外溢,全身通畅。正如唐代卢仝在《走笔谢孟誎议献新茶》写道: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正合古瑶茶之饮。

红颜相伴谈风月,挚友交心话春秋;经过四个来回的快节奏饮茶,茶客可减缓节奏,与知已,亲人,朋友,同事谈论一些相关话题,以增加和气。所谓风花雪月,琴棋书画,时事*治,工作事业,婚姻家庭等等,与人生相关话题,来增加彼此间的互信和了解。

移步东侧观天阁,望瀑何需去庐山;当瑶茶汤喝到一定量时,就会启动药性,帮你排出体内*素和代谢,充盈的膀胱会自动减轻负担,排尿量大而且尿液会由浊转清,身体会变得越来越轻松。

盛世良宵怨苦短,梦境仙茗喜春光;在这大好的太平盛世,人生却如此短暂,就连这美好的夜晚也很短暂,不像瑶茶春光一到就蕴藏生机无限,尽管沉默了一千八百年,尘垢洗尽仍是美丽佳人。

为君笑呤瑶茶歌。茶阁汤暖消愁烦;这首瑶茶歌告诉您,人生不须愁烦,人生有再多的不如意,一锅瑶茶会让它烟消云散。作为古瑶茶本来顶叶优秀,却被楚人误时采收变成了棍棍茶,本来可以进入皇室贵族雅士之家的却被饼团茶取代,因而承受了一千八百年的烟熏火烤。但佳茗仍然是佳茗,您品到的茶汤之美请问天下可有?谁的经历比古瑶茶苦难更深重?由此,您可能会参悟到:“历尽磨难祸当福,了却得失悲作喜,忘怨记恩海天阔,去恶留善道路宽”。一席瑶茶饮,人生之路越走越宽阔,正所谓细煮瑶茶解千愁呀!

(三)瑶家棍棍茶十大优秀茗汤

本节主要介绍瑶家棍棍茶的早茶旭日溶金汤,下午茶夕晖流霞汤、晚茶麻姑献寿汤,午茶深海戏龙汤,春茶瑶女语春汤、夏茶金霞玉露汤、长夏茶甘露祥云汤、秋茶罗汉修身汤、冬茶瑶王油茶汤、早晚皆宜、四季皆可的仙续茶缘汤。通过对茶汤的构想、茶性、特别药性及品茗茶语内容的阐述,形象地展现瑶家棍棍茶迷人的魅力。

1、旭日溶金汤

(1)茶汤的构想:传说瑶王之女阿香公主幼年不幸流落民间,尽染烟垢尘埃。瑶王夫妇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失散多年的阿香公主,但阿香已是青春少女。瑶王令其沐浴更衣,学习王族礼仪,经过两年的浴火重生,阿香公主成为了一个气质非凡、美貌超群的王族佳丽,被上天逍遥茶神相中,阿香无异议。阿香公主出嫁时,朝霞满天,紫气升腾,恰如旭日溶金。阿香公主身着大红嫁妆迈动纤纤细步,阿娜多姿,如朝霞流丹。故作品茶诗:“染尘瑶女本佳人,浴火重生桂花媒;旭日溶金紫烟生,朝霞流丹嫁茶神”。其实这是茶人在为茶客煮的早茶。茶人将瑶家棍棍茶清洗,煎烤、激香后以桂花为茶媒煮泡成茶汤,茶汤盛入玻璃杯中,杯中茶汤在光的作用下呈三种颜色,上部深红、中部鲜红、底部金红如旭日溶金。茶面旋转而又深红色的茶汤上飘浮的茶花,消散时升腾的气雾十分美观,茶客品饮时有如牵手瑶家美女,有着无限的遐想。

(2)茶性与特别药性:味甘甜、馥香中显火香、性中平,有消除疲劳、清肺化痰、活血化淤,提气活神之功效。3品茗茶语:牵手瑶女,结缘天地,蒸蒸日上,事业通达,欣欣向荣,前程似锦。

2、夕晖流霞汤

(1)茶汤构想:传说远古时期,有一个汉族小伙上山砍柴,与一个采茶的瑶家姑娘相遇。这一相遇两人却生了爱慕之情。两人不畏山高路远,常约在瑶岭相会。多年后,两人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但是面对这大瑶山的阻隔和瑶家严厉的族规,双方都承受着相思的煎熬。一日,汉族小伙手持玫瑰一边登山,一边高唱山歌,咽喉都唱出了血,大瑶山仍没有回应。此事惊动了瑶池王母,王母急唤子规仙鸟查明情形,子规将实情告之。王母说:“本是炎*子孙,同根同种,瑶王自不称帝,喜隐山林,还不准与汉族通婚,壮大族群,不合情理”。于是叫天神下凡传旨,准允瑶汉通婚,山歌求偶也为瑶家婚俗。王母并令天神将南岭暂断多处以便路通,天神得旨施行。回天复旨时,带走了大量瑶茶,瑶茶之美传遍天庭,众神皆饮,茶汤染红了落日的天穹。久而久之,银河之水几乎被众神煮茶取尽,牛郎织女便能日日相会。王母得知大惊,何方妖物竞能让众神如此痴迷,煮泡取水竞喝干银河,坏我天规!

唤子规急查。据查原乃上仙苦茶仙子偷偷下凡,播种苦茶于瑶岭,如今瑶山遍岭皆有。王母急令捉拿苦茶仙子回归天庭。瑶王得知,急告仙子,仙子化形成茶,瑶王将其藏匿于烟垢之中,茶神下界寻找无获而归。这一藏竟过了一千八百年,当年汉郎升天后,勤修茶道成仙,取名逍遥茶仙。时隔久远,逍遥茶仙回味当年茶汤之美,偷偷下凡寻觅,寻得化形成茶沉睡在烟垢之中的苦茶仙子,急沐浴激活,将其浴火重生,山泉细煮,仍是当年仙汤,且味更浓。逍遥茶仙犹恐天庭再乱,不愿声张,留给凡间造福苍生。故作茶汤诗:“刘郎越界赠玫瑰,王母责问犯天规;夕晖流霞日落景,暮云合璧银河催”。这是茶人在为茶客煮的下午茶。茶人将瑶家棍棍茶煎香激活,以桂花、大麦为茶媒煮成茶母,在品茗盖碗中放上一枚玫瑰花蕾,用茶母冲泡,盖茶1-2分钟便奉茶给茶客。茶客手捧三和盖碗,品观茶汤,玫瑰花蕾缓缓贴靠盖碗边缘,汤面如落日红霞,即夕晖流霞落日之光景,茶客添茶时,茶留三分,又观暮云合璧之景色。一道下午茶美不胜收,尽在一泡一添之间。

(2)茶性与特别药性:味甘甜、浓郁显清香、性中温、能补血益气、安神消疲、软化血管、消食止泻。

(3)品茗茶语:天长地久,情感动天,瑶汉联姻,民族团结。美在以藏,贵在以恒。

3、麻姑献寿汤

(1)茶汤构想:话说逍遥茶仙回到天庭后,对苦茶仙子化形成茶,被烟熏火烤一千八百年一事总是牵挂在心。一日,九天麻姑仙子来访,茶仙拿出从瑶家带回的苦茶仙子化形之茶招待。麻姑仙子饮后赞不绝口,回味茶汤似曾相识。茶仙忙说明原委,嘱仙子莫要泄露,仙子允诺,并要求逍遥茶仙带她到苦茶仙子寻得之地,以寄托她对苦茶仙子的思念。茶仙应承,两仙便驾祥云自天庭而下。不时就到了瑶岭顶峰,走下云端,只见一江婉曲,青山滴翠,水气氤氲。麻姑仙子赞到:好环境呀!苦茶仙子播种之地如上天仙茶生长境地。逍遥茶仙答道:这个寨子年过八十老人者众多,皆饮苦茶之故。麻姑仙子道:这条江不就是我当年取名的麻江,以我麻姑之名而命其名。真是故地重游,激动万分,于是又将增寿仙桃之气融入苦茶之中,愿瑶家人及来客饮茶增寿,见有两老者正在饮茶叙情,问道何方仙家如此安闲?逍遥茶仙回道:瑶学泰斗兄弟,长者年近九十,少者八十有余。麻姑仙子道:人间长寿村也。故作茶汤诗:“九天麻姑下凡尘,手持仙桃脚踏云;人间添寿皆予谁,瑶岭吊楼饮茶人”。这是茶人在为茶客煮泡的晚茶。晚饭之后,按习俗稍作休息,瑶家人便煮茶待客。晚茶用“三香汤”做茶母,即香炒白芝麻、陈皮、桂花称为“三香”。用盖碗品茗,在盖碗中放入两朵菊花和一朵玫瑰花蕾,待茶母煮成后,冲泡加盖1-2分钟后品饮。古有乾隆帝饮“三清茶”养神,今有瑶家“三香茶”养身,并加菊花、玫瑰增寿。故称麻姑献寿汤。

(2)茶性与特别药性,甘甜、馥香、性中平。茶有健脾补肾、清肝明目、养血提升、排*养颜、和胃益气之效。

(3)品茗茶语:天增岁月人增寿,地添绿荫茶添香。

4、深海戏龙汤

(1)茶汤构想:据说瑶王带着族人南迁至江华瑶岭,伐木建房,刀耕火种,初兴林农,围猎捕鱼,采茶种棉,繁衍后代。种植玉米,水初旱作亦有收成。水稻旱作是瑶家千百年农俗,据流传的瑶家山歌一曲所言:“高山岭上种旱禾,种了旱禾收稻子,收了稻子打粑粑,打了粑粑招郎仔,招了郎仔生瑶崽,生了瑶崽唱瑶歌”。说明旱稻、玉米、小米是瑶家主要农业旱作物。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环境恶劣,瑶民收成均望天而收。在当时,据传江华麻江流域常有蛟龙猛兽出没,伤害族人和农林作物。传说麻江河流中有一深渊,取名龙潭,潭中有一涌泉,泉通东海龙宫,常有蛟龙到此兴风作浪,到附近瑶寨吞噬族人和家畜,毁坏农作物。也有恶虎出没,伤及族人和家畜。瑶王急祈求上苍,平息龙虎之乱以保族人平安。佛祖如来得知此事,大发慈悲之心,令降龙伏虎两罗汉下凡平乱。伏虎带着一棍一绳从天而降,棍为绊虎棍,绳为套虎绳。伏虎教以瑶王封山咒语并将法器之术连带传授。瑶王依咒依法施术,果将恶虎捕获制服,虎患平息。又见降龙手持一缽,缽中盛水,水上浮有数条草龙,降龙罗汉用食指和拇指捏住草龙在缽中拨动,并口念咒语,只见龙潭水面风平浪静,从此蛟龙在龙潭匿迹。降龙伏虎罗汉平息瑶岭龙虎之患后将法器赠予瑶王。瑶王法器在手,久而久之,瑶岭蛟龙恶虎之患根除,于是便将套虎之藤绳制成“牛藤”用于农耕,效仿降龙在缽中盛水放入草龙拨动降伏蛟龙之法,来冲泡瑶家大碗茶。即在大碗中放入瑶家棍棍茶用煮沸山泉冲泡,茶梗上浮犹如草龙,饮茶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茶梗在茶碗中拨动,边拨动边饮茶汤。据传蛟龙误以为降龙做法,只好回到龙宫。从此龙潭风平浪静,涌泉也不存在了。大碗棍棍茶由此变成瑶家饮茶习俗,族人常饮,平平安安,客来泡饮,顺顺利利。故作饮茶诗:“一壶清泉一碗茶,谁与瑶郎争英雄;高山峻岭擒猛虎,深水险潭戏蛟龙”。

(2)茶性与特别药性:味甘、微苦、火香、性中偏凉,有提神益气、消疲止渴,消食和胃之功效。

(3)品茗茶语:平安顺利,化解险恶,增精添神,锐不可挡。

5、瑶女语春汤

(1)茶汤构想:本茶汤的构想来源一幅美丽的瑶山春景,讲述的是瑶家采茶女在春山新雨后的早晨,旭日东升,朝霞流彩的风景中,三五成群背上茶篓到茶林采摘茶叶的过程。她们身着洁白的春瑶服,在茶林中仔细采茶或穿梭般的往来,犹如白鹭时而停歇在茶树之上,时而又振翼旋飞。这些情窦初开的采茶瑶女,在茶林中或嬉戏追逐,或歌唱情歌,犹如一群发情的春鸟,在林中叫唤求偶。在这欢乐的气氛中,调笑者心花怒放,含羞者面若丹云,得意者声音甜脆......。故作茶汤诗:“春山吊楼停新雨,白鹭朝霞歇茶林;不知丹云谁染红,瑶女嬉戏话春语”。这是茶人煮泡的一碗春茶汤。将洗浴激香的瑶家棍棍茶与桂花煮成茶汤,茶汤过滤后放入适量白糖。在品茗盖碗中放一枚玫瑰花蕾和6-8枚茉莉花干品,再用茶汤冲泡碗加盖1-3分钟后即可。开盖闻香,观茶品饮则会有瑶山春早风景再现的光景。

(2)茶性与特别药性:甘甜、浓香、性甘凉,有理气开郁、清肝明目、提神解困、和中下气之功效,能治疗多种肝病。

(03)品茗茶语:冰释前嫌、春光无限、情投意合、爱情甜蜜,特别适合情人共饮。

6、金霞银露汤

(1)茶汤构想:本茶汤构想来源于一幅仲夏瑶家风雨亭煮茶的景象,讲述的是夕阳西下,几位茶友在瑶家风雨亭乘凉煮茶。明媚的娇月竟然跟着从河中取水的瓢箪走入雨亭,然后不知去向,大约是进入了茶人的怀中。一阵河风吹来,暑气消散了不少,蚊虫也不知去向,正好专心煮茶,浓浓的茶香让茶人如痴如醉,不知不觉到了深夜,风雨亭旁的草丛竟沾满了凉爽的露水,此时虽已是深夜,却好像太阳刚刚下山。茶友们个个围着茶炉不舍离去。故作茶汤诗:“清波明月揽入怀,雨亭夏暑百虫开;金霞刚走银露至,不舍茶炉仍徘徊”。在古今茶艺之中都有:香花调意趣,清茗长精神,花引茶香,相得益彰之说。本汤以清热解*、凉血降火、止痢利尿、除烦养肝的金银花为引煮茶,茶汤可消除夏天炎热心火过旺之愁,因汤色鲜红又以金银花为引,故取名金霞银露汤,实为仲夏茶汤。

(2)茶性与特别药性:甘甜、清香、性凉,具有利尿养肝、消暑止渴、除烦护心、解*抗癌之功效。

(3)品茗茶语:一壶了却烦心事,一心归静自然凉。

7、甘露祥云汤

(1)茶汤构想:本茶汤构想来源于一幅长夏瑶家吊楼煮茶景象。在闷热的夏秋之交,一阵青山新雨停歇,接着是火辣的太阳又现天空,热风推动一片片白云去遮住太阳,但又匆匆飘离,如此重重复复。瑶家吊楼上的几位茶客正在饮瑶茶驱暑热,看他们安然的样子,似乎外面的酷热一点也没影响他们饮茶的心境,好个神仙茶客。故作茶汤诗:“七月流火三伏魔,最惧新雨后祥云;晚霞过后生甘露,娇媚何需藏浓荫”。这是以菊花为茶引煮的长夏瑶茶汤,取名甘露祥云汤。在盖碗中放四朵干菊花,再用桂花与瑶家棍棍茶煮制的茶汤冲泡,随即加盖2-3分钟,即可观茶、闻茶和饮茶。茶汤在茶碗中,红红的茶汤上面漂浮着一朵朵展开的菊花,犹如彩云藏日,正所谓一碗瑶茶汤尽显天地万象。

(2)茶性与特别药性:甘甜、清香、性甘凉,具有消暑散火,消烦除闷,常饮能治愈高血压和胆固醇偏高之病症。

(3)品茗茶语:躲在空调房中,不如品一席甘露祥云汤。

8、罗汉修身汤

(1)茶汤构想:据说唐代宗李豫喜茶,宫中有不少侍茶的艺师,一日,唐代宗召当代高僧积公入宫,传宫中艺师奉茶,积公饮一口后不再饮第二口,代宗问其故?积公说:“所饮之茶皆由徒儿陆羽所泡”。不久代宗使人传唤陆羽入宫煮茶,其所制茶汤果然很香,就命人给积公送去一碗,积公闻后连声叫好,一饮而尽。并说“渐儿来到宫中”,代宗惊奇不已。禅茶一味是得道高僧修身重要法门,若要修得罗汉身定是茗山种茶僧,故作茶汤诗:“积公闻茶知陆羽,和尚饮茗修罗汉;雨雾藏*名茶语,云水禅心菩萨言”。瑶家棍棍茶属江华苦茶野生于高山之上,常年雨露滋润的茶叶为原料加工制作而成。茶品又不断吸纳大瑶山灵气,积累陈化,经洗浴激香煮泡,加入罗汉果花,则有止渴生津、润燥化痰、提神益气之功效,故作秋茶汤为佳。肺属金,就其汤色应称“金汤”。

(2)茶性与特别药性:甘甜、郁香、性甘平、有消炎止咳、润肺顺气、防治急慢性咽炎,支气管炎之功效。

(3)品茗茶语:和气生财、点石成金、金玉良言、金石为开。

9、瑶王油茶汤

(1)茶汤构想:话说古瑶王升天后一直居住在灵霄宫中,因生性隐忍,天庭之事少理。一晚闲游,不觉来到瑶岭上方云端,只见下界昼夜难分,想寻找当年茶楼稍作休息,来到千年瑶寨,只见美景与天宫无异,甚是诡异,当年茶楼在何处呢?寻寻觅觅不觉已是旭日初升,但瑶寨仍是星月相伴。瑶王顿悟,经过子孙后代的辛勤劳动,瑶家变化翻天覆地,美若天宫。故作茶汤诗:“云霄瑶王久徘徊,天地同景愁入怀;古寨茶楼今何在,星月未归朝阳来”。这一茶汤的做法是,将煎香煎干的茶叶或茶末研成粉末入瓷罐,用适量co食用油浇泡,随即加入适量精盐、陈皮、生姜片、红枣汤适量倒入瓷罐中,文火煮沸。在茶碗中放入米果,爆米花香炒花生和一枚煮泡过的红枣。然后再将瓷罐中的油茶汤过滤冲入茶碗中,撒上葱花便可食用。若做茶艺可先备好茶粉。这道茶把瑶家人不分昼夜辛勤劳作,换来瑶家美丽家园的景色装入茶碗之中。这道有异于瑶家食茶的鲜叶煮泡法,也有异于四时皆宜喜庆必做瑶家油茶的打制粗干茶泡制法,将瑶家棍棍茶的茶末纳入其中,彰显瑶家节俭之风,寓意勤以收,俭以藏,藏为冬令之作,故为冬茶茶汤,借瑶王之名份而命名,故称“瑶王油茶”。

(2)茶性与特别药性:味甘微苦、馥香、性温、具有健脾开胃,驱寒暖肾,预防冬季感冒之功效。

(3)品茗茶语:勤收俭藏人安康,勤俭持家长富贵。

10、仙续茶缘汤

(1)茶汤构想:话说逍遥茶仙偷偷下凡,来到苦茶仙子曾经播种苦茶歇息的瑶寨,见瑶民正在喝大碗棍棍茶,便扮做路客歇息,瑶民好客便请入席品饮。茶仙啜上一口茶汤,烟霉味难耐,启动法眼只见碗中茶品根根条条若沉睡美人,形似当年苦茶仙子身形,逍遥茶仙便笑逐颜开大口品饮。过后细思,原来当年苦茶仙子化形成茶竟藏在这烟熏火烤的瑶家棍棍茶之中,虽然过了一千八百年之久,但灵*不失,便带走了一些陈年瑶家棍棍茶,到一僻静的山泉边,启动法术,将其洗浴激活。只见苦茶仙子从茶中飘然而出,郑重地对茶仙道:“经过一千八百年,我已跟此茶融为一体,以*附茶,灵住瑶岭,造福苍生是我夙愿,这也是随了我苦茶之缘,仙道回转天庭不必声张”。说完便化作一道灵光进入茶叶之中,茶仙感慨苦茶仙子的高尚境界,便有长住下界,教化瑶民制作古瑶茶茶汤茶艺之道的念想,借以弘扬苦茶仙子的高尚品德。于是便在泉边竹炉生火,铁鼎煮水,将洗浴激香的茶叶放入紫砂壶中,沸水冲泡,茶汤之味,果然妙不可言。经逍遥茶仙教导,茶人依法煮泡,茶汤之味甘如绿茶,香如红茶,甜如黑茶。品饮此茶汤犹如茶仙与苦茶仙子续缘,又如与仙子通灵,故称“仙续茶缘汤”。

(2)茶性与特别药性:甘、微苦、清香、性凉,有止渴生津、提神益气,对高血压、糖尿病有治愈效果。

(3)品茗茶语:惜茶、爱茶、敬茶方得以茶养身之法。

后序

一杯茶可以兴旺一个家庭,富裕一个区域,振兴一个名族,强盛一个国家。一杯茶也可以演变成一场战争,毁灭一个产业......。瑶家棍棍茶是古散叶茶的自然延续,以其独特的制茶工艺所生产的茶产品,也延续了这个民族的繁衍和生存。尽管存在很多杂议,但不得不承认,瑶家茶文化是瑶文化的基石之一。

瑶家棍棍茶这一优秀茶品仅凭一篇《论道瑶家棍棍茶》难以解迷全面,其中十大茗饮仅是该茶品煮泡茶汤种类的冰山一角,究其原因在于该茶品的耐泡性和茶性兼容非同一般。特别是该茶还可以煮制各种养生健身、治病防病的粥汤,同时还能作为各种美味佳肴的佐料,如茶味粉蒸肉、茶味红烧肉、茶味干豆腐、茶味红烧河鱼,茶味开胃鸡丁等。能够丰富瑶家饮食文化。

瑶家棍棍茶是由江华苦茶中高山野茶生产的特殊茶产品,品质之高不言而喻。近年来,冯河大龙山现代农业开发公司,在江华苦茶的保护区内,采摘的高山野茶顶叶茶制作绿茶和红茶品种系列,以其优秀的品质为本,在其他茶品滞销的情况下,却十分畅销,这不仅仅是冯河大龙山现代农业开发公司制茶工艺精细,说明茶品具有生态绿色之外,原茶本身的内在品质极高,方能独秀一枝。

近年来,民宿作为新的旅居方式,逐步发展成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一个有文化底蕴的茶品,才能架起主客之间沟通的桥梁,这是茶的和性所决定的。江华瑶家棍棍茶凭借其“古、苦、土、优、真”的特色一定能够有力推动江华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本人对这一茶品已痴迷三年,这三年让我受益匪浅。从一个有‘三高’加痛风亚健康人群,变成一个五旬开外人群的旱滑运动者,由一个步履艰难的人变成一个身轻如燕的人,瑶家棍棍茶让我找到一种重生的快乐!我沉思:“黑炉红火问银壶,玉杯霞汤本不俗;此茶虽是越千载,瑶家藏有天上无。”茶本不俗藏于瑶家民间,因而作了这篇《论道瑶家棍棍茶》以彰其真味。我亦感慨:“陆羽作经越千载,古今茶书藏万卷;茗山踏遍方入道,不写瑶茶经不全。”因而欣作此文,借以弥补中华茶道之遗漏。(作者:张高健)

1
查看完整版本: 瑶茶大观之茶道篇第四篇瑶家棍棍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