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讲了22个条文,主要讲的是伤寒和中风两个病的定义、症候群和这方的思路,还有那些药解。
我在以前的课程里给大家讲过,单纯表证,大多数医家认为,只有伤寒、中风两种。
单纯有表证的病,一是太阳,二是少阴病,这样表证的病就伤寒、中风两个了。
但老杨常说,其实表证的病根有三个,伤寒、中风,第三个是中风伤寒合病,这是我的新观点,以前没见有医生提出来,大家记住。
这表证伤寒中风合病,仲景这么办,但是没有明说出来。
为什么叫伤寒中风合病?病在表位,有伤寒的事,又有中风的事,换句话说,似有汗似无汗,有汗还是无汗分不大清楚,那这样他就从脉上来定,这会儿脉也定不了,脉浮说明病在表,又像缓又像紧,也弄很不准,所以就出了这个事儿了,张仲景也不好明确来定是中风还是伤寒,仲景就拟定了三个小半汤。
三个小半汤,主要的方子是桂枝汤,要么加麻*汤,要么加越婢汤,说小半汤也不绝对的中风病和伤寒病各半,根据中风几分伤寒几分,取个大略数,由此拟定了系列三个小半方。
表位的中风伤寒各占一半,就用桂枝麻*各半汤了;
粗略判断桂枝汤证二分麻*汤证一分,用桂枝二麻*一汤;
还有一个证型是根据表位的中风伤寒多少还兼有阳明热的情况,就出了一个桂枝二分越婢一分的这么一个桂二越婢一汤。
你看仲景看病仔细细腻吧,这三个方子的细化运用,全凭医生的感觉了,常常会模棱两可,那就根据自己的经验去用吧。
这三个方子,大家就叫小半汤就行。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各半汤。方十。[23]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汤方,麻*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今以算法约之,二汤各取三分之一,即得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甘草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三个零三分枚之一,收之得二十四个,合方。详此方乃三分之一,非各半也,宜云合半汤。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成,感谢大家订阅专栏,阅读完整内容。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和评论,留言互动。
条文也不长,小方这么点药,但是文字太多说明,后世第一次编撰医圣仲景的《伤寒论》的是林亿等,他怕后边的人弄不清楚这个方药的用法用量,所以林亿等就专门注明了怎么怎么去配比,怎么怎么去用,说明当时那个年代,林亿那个年代,好多人到底判断不了怎么用小半汤,连桂枝麻*各半汤证都不好掌握,后边那个二和一的汤,它就更难掌握了。
这条文我就不读了,这太阳病要么可能是伤寒,也可能是中风,到了八九天时间比较长了,这表证还没解,就像疟状,疟疾是烈性传染病,这个病我国现在没有了,但世界贫困地区还有,我国的药学家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治疗疟疾,获得了诺贝尔奖,屠呦呦厉害,也说明国学中医中药厉害,疟疾是阵寒阵热,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