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诊是通过诊察患者胸腹部的病变证象,以判断内在脏腑、经脉、气血津液等方面的病理变化,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的一种诊断方法。
通过腹诊不仅可借以诊断特异性疾病,辨别证候,审察病机之所属,判断病位之所在,病性之寒热虚实,病因之气滞、血瘀、水饮,而且还可指导立法论治,选方遣药,并可据此以观测疗效,判断其预后转归。
兹仅举以下特点,以示其临床运用。
一、据腹证,活用经方
腹诊所得的胸腹部自觉症状或他觉征象,诸如胀、痛、满、悸、痞、硬、急、结等,皆可谓之腹证。病有主证,方有主治,方证相对即是仲景学说之一大特点。考《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近三百方,皆条列其相应主治证候,而其中腹证往往具有特殊的辨证意义。如伤寒误下,“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因此,分析证候之主次,把握作为主证的腹证,有是证,用是方,常可取得满意效果。
《伤寒论》中柴胡剂主治之证,多有胸胁苦满之类的腹证。据此,以胸胁苦满作为使用柴胡剂的标准之一。我们在临床上根据这一原则,把握枢机不利、胆气不和的病机,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多种病证,不论外感内伤,总以胸胁苦满为眼目。同理,病少腹急结,或硬满疼痛,或有包块固定不移者,多是胞宫、膀胱等腑及其经脉之瘀血,可选用活血化瘀之剂,如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等,随其证情轻重缓急,及伴见证不同,而分别取舍。
再如心下痞,或微硬微痛,病变性质为寒热错杂者,宜用辛开苦降之法,可选用半夏、生姜、甘草诸泻心汤。若心下逆满,痞胀动悸,或小便不利,或脐下悸者,乃水饮为患,当于利水中求法,选方固多,而用苓桂者十之八九。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旨在说明腹证作为主证时,与治法之间当有规律可循。
据腹证,立法选方时,固须考虑腹证的表现部位及其内应脏腑,更须注意腹证的不同特征。因为同一部位不同特征的腹证,其性质不同,治疗有别。
例如病在胃者,常于心下部见其腹证,若心下痞闷,按之抵抗不明显者,可用大**连泻心汤;若心下痞,按之有抵抗,或不痛,或微痛者,可选用小陷胸汤或半夏泻心汤;若心下痞闷,按之有力,疼痛较明显者,可选用大柴胡汤;若心下满闷,时有动悸,按之或有震水音者,可用茯苓甘草汤,或苓桂术甘汤。
曾治一女性患者,二十六岁,呃逆一周,迭进橘皮竹茹、丁香柿蒂诸剂,或兼用针刺治疗,效果不显,或可稍缓,移时复作。来诊时患者诉心下痞满,时有吐酸,饮食如常,口微苦。腹诊见腹形如常,心下痞,按之濡,遂用大**连泻心汤,嘱其泡水代茶饮用,二剂呃逆止而未再复发。又一患者胃脘疼痛胀满,纳谷不馨,食后胀痛尤甚,晨起口苦,大便干结,腹诊心下满,按之稍有抵抗,而微作疼痛,治以大**连泻心汤合小陷胸汤而愈。此皆据腹证,活用经方之意也。
二、察局部,整体论治
腹诊虽属局部诊法,但可反映整体功能状况及病理变化,因而针对局部腹证的治疗措施,其作用往往是全身性的。所以诊疗某些全身性疾病,亦须注意诊察局部腹证。
有人用柴胡桂枝汤治疗某些癫病,只要具胸胁苦满和腹直肌拘挛等腹证的存在,即使癫痫停止发作,癫痫波消失也应继续用药,直到腹证消除。由于其治疗作用是调整体质和机能状态,故疗效较为理想。
笔者近期治疗一位34岁男性患者,不自主阵发性右侧上下肢痉挛抽动,神志清楚,日发十余次,发作时伴有面部及项背部肌肉拘挛,舌硬不能言语。医院作CT检查未见异常,脑电图检查怀疑癫痫,但未确诊,用过硝基安定等多种西药,及滋阴息风的中药,疗效不甚明显,且有加重之势。诊察时行腹诊发现,心下抵抗甚为明显,两侧腹直肌紧张,遂用柴胡桂枝汤加味,七剂后自觉上述诸症明显好转,腹壁拘急也减轻。
再如桃核承气汤原主太阳病,外证已解,但少腹急结者。然临床上以其局部腹证为眼目,应用本方可治疗多种病证,如治疗具有少腹急结,或硬满,大便干结的精神分裂症,特别是对于兼有月经愆期或闭经者尤有明显疗效,这不仅为笔者临床屡验,见诸报道者亦复不少,兹不繁举。凡此可明诊察局部腹证对于诊疗全身性疾病意义之重大。
胸腹外象的变化以内在脏腑经脉、气血津液的病理为依据。胸腹与整体具有多途联系,不同脏腑为病,当表现为相同腹证时,往往病机一致。临证根据腹证,则可予以异病同治。
如《金匮要略》瓜蒌薤白半夏汤,原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一般而言,其病位当在胸部心或肺。然临证所见,某些胃病疼痛剧烈,时时牵引背后,用本方治疗,每可取效,可见治心之方,也可治胃,其要在于腹证相同。
同理,心病也可从胃而治,以心胃位置毗邻,发病互有联系,外证亦有疑似者,如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不乏因饱食而诱发者,若腹证相同或相似,可治胃而使心病得减。临床证明,心胃同治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这种认识对于探索疑难病证的新治法,寻找有效方剂不无启示。
三、分部位,因势利导
注重腹证的表现部位,是腹诊的一个重要特点,以其不仅可借以确定邪结部位,明确病变之脏腑经络,而且对于确立治则,选方用药也有指导意义。
简言之,胸腹分为上中下三焦,由于三焦所包括的脏腑不同,因而其生理特性各有所别,病理上亦有相应规律可循。正如石寿棠所言:“从膈下而上,上至胸,旁至胁,皆清气与津液往来之所,其病不外痰涎水饮,为邪所击搏,与气相结。由胃中脘及腹中,下抵少腹,乃有渣滓秽浊之物,邪气得以依附之,而成下证。一为清阳,一为浊阴,人身所以为一小天地也。观仲景先师所列方法,确就邪伤人身之天地者治之”(《医原》)。
由于病位不同,病理性质有别,治则相应随之而异。例如,胸部窒闷,病关心肺,多宜宣通;心下脘腹痞满,每缘肝胆、脾胃气机不利,故辛开苦降、疏利气机为常用治法;而少腹硬满、急结、疼痛者,同于瘀血、糟粕结滞者恒多,其治可佐以祛瘀、通下之品。此就病变大体而论,临证尚须根据具体腹证,参合全身情况,谨慎求之。
再者,由于人身部位不同,生理特性各别,即便腹证特征相类,病因相同,病机相似者,仍须根据不同部位,同中求异,因势利导。
如宿食为患,病及部位不同,治则有别。故《医宗金鉴》云:“胃有三脘,宿食在上脘者,脘间痛而吐,可吐不可下也;在中脘者,心中痛而吐,或痛不吐,可吐可下也;在下脘者,脐上痛而不吐,不可吐可下也。”又如水饮病证,三焦皆可罹患,《金匮》论治法则有“腰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之说。
据此大法,上焦病水,宜宣肺发汗,用麻*杏仁之属;中焦病水,宜健脾温运,常用苓桂之方;下焦病水,或化膀胱之气,如五苓散,或温肾阳而利水,如真武汤。再如上中下焦瘀血证,亦当据其不同病变部位的外在特征,因势利导以治之。王清任立血府、膈下、少腹之逐瘀汤即寓此意。我们在临床上,对上焦瘀血证,常佐理气通阳之品;治下焦瘀血证常配通下之药,疗效较为满意。
之前看《伤寒论》的时候,对书上的“心下痞硬”很迷惑,何为痞、何为硬?怎么看出别人是痞硬呢?泻心汤类的方是怎么开出来的呢?现在有了腹诊的概念之后,对《伤寒论》的理解更加深入了。而且,我觉得腹诊可以添加到切诊的过程中,对确定用方的把握更大。
因为,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脉诊除了沉浮数迟容易把握,其他都心中无数,如果多了腹诊的辅助,就更能确定是何证用何方,弥补了初学脉诊时的许多不准确性。
然后说方证对应。
其实之前,我对开方的理解是辨出病因,再选方随证治之。在临床过程中,很容易辨出哪个脏腑存在问题,却很难辨别具体的情况。如我自己脾虚,脾虚湿盛的表现跟书上说的一样,但吃参苓白术散无效,反而吃四神丸取效。从此看出我的辨证仍不全面。
而且我发现,学校老师强调的辨证也是辨到脏腑,考试中也只需要辨到脏腑,可能这也是为了减少考试难度。但辨完脏腑的下一步,我不知该从哪辨?哪些是客症?哪些是主症?非常地迷茫。
如辨到脾肾阳虚,能用的方有很多,有主治,有兼治。书上介绍的方就有几个,虽有区别但感觉都能用。看其他医家用方时,能忽略其差距也能取效,这是另一个让我困惑的方面:近似方药到底在临床该怎么用?
伴随着方证概念的深入学习,我慢慢剖析症状,开方的思路也具体到每个症状,也有所感觉。特别是娄绍昆老师所说的“特异性方证”,真的很妙。
如葛根汤的特异性方证是“无汗,项背强几几,体质较壮”。方证对应了,治什么疾病皆有可能,这就是中医有意思的地方,万变不离其根本。看见病人符合特异性方证,就有用此方的大大可能,当然也需四诊合参。而且,我认为方证对应不只局限于应用于经方,也可用于各种辨证体系中。
现在用此思路看书,去寻找特“异性方证”,感觉挺有意思,没有以前那般枯燥。比如翻看《辅行诀》,看到每个方都想想它可能存在的“特异性方证”。
如大泄肝汤,我觉得它的“特异性方证”是“胁下痛引少腹,头痛目赤”。大泄肝汤比小泄肝汤证多了肝气上亢于头的各种症状,且情况更重。这样看书比以前抓住的重点更多,获得的信息量更准。但不足的地方就是,像我这种初学者很容易忽略注意客症与主症联系,这样不易提高中医基础水平。
腹证来源于《伤寒论》,是临床诊治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日本人还有韩国人也做了一些研究,然而他们提出了‘腹治’这个概念,还成立了‘腹治学会’。他们通过腹诊,腹诊以后治疗疾病。譬如大*附子细辛汤,它的腹证是怎么样的,它的治疗就是怎么样的,这样的说法太强调了腹证。其实《伤寒论》的方证对应有好多种的,不能完全靠腹诊,应该是综合考虑。《伤寒论》中的腹证有好多,也非常重要。什么叫‘胃家实’啊,‘胃家实’里面有很多的方证。大承气汤,它必须有腹证;栀子豉汤证也叫‘胃家实’,但是它‘虚烦不得眠’,它的‘虚’是相对于大承气汤证而言的,栀子豉汤就没有腹证。大柴胡汤证的‘心下急’也是腹证,你不按腹部怎么会知道啊?‘心下急’一方面是病人的自我感觉一方面是你按下去,病人拒按,这就是腹证啊。举一个胡希恕先生治疗陈慎吾母亲的痢疾一案来佐证自己的观点。“陈慎吾是胡老的好朋友,他自己看不好的病就会请胡老看,他与老娘从东北来。有一天陈慎吾的老娘病了,老发烧,好多天了就是好不了。拉痢疾,每天十几次,请别的大夫看了,也没用。后来请了一个大夫,说老人家七八十岁了,要用补药,但是越补越厉害。没办法了,只好请胡老来治疗。胡老诊察以后,发现脉像这样实,舌苔那么*啊、干啊,发烧一直不退,拉痢疾一天十几次,就对陈慎吾说:摸摸你母亲的肚子。陈慎吾把他老娘的肚子一摸一按,痛,痛得嗷嗷叫。胡老十分肯定、十分有把握地说:“大承气!”就开一付吧。她吃这个药啊,一服药喝下去以后,拉下了一大盘。不是拉稀吗?当时盛大便的是铁盆子,喝了大承气,她一宿竟拉下这个干粑粑来了,砸得铁盆子叮当响,完了就好了。为什么呢?热结旁流么。《伤寒论》条不是说了吗,‘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虽然拉得是清水,这个清水的颜色十分浑浊,发青黑色,那就是污浊之水了,气味难闻得很呢!这是有燥屎在里面,吃了大承气就下来了。热结旁流,一方面结者自结,流者自流;一方面它结,热得很呢!一方面排出水,往下流,结在中,从旁流出,就起个名字叫‘热结旁流’,挺有意思。对于大承气汤证,一定要按按腹,尤其心下这个部位。如果实的厉害,人吃的东西也停宿,胃也不消化,这个辨证够细的,所以这地方要留心。”前医的误治是由于缺乏研究六经辨证理论以及对腹证的忽视所造成的。据腹证用经方1.慢性荨麻疹:王姓,发病六年,近年加剧,伴恶风、身热、呕吐痰涎、腹痛、心下悸动痞硬等症。投桂枝人参汤合二陈汤温通寒湿痰浊,兼开太阳风寒为治半月治愈。2.癫痫,发作三年,据腹证胸胁痞满、脐下悸动,投小柴胡汤合苓甘姜味汤和解少阳涤痰而取效。3.单纯性腺性唇发炎,发病五年,据腹证胸胁痞满、按之心下痞疼,投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清化痰热,疏导少阳而治愈。4.窦性心动过速,发病三年。据腹证,脐上下“正中芯”、脐周悸动、阵发性的气上冲胸。伴头晕口淡泛清水,先予以苓桂术甘汤15剂,治愈后复发,再投以肾气丸三个月,未见复发。5.结肠曲综合征,发病两年,据腹证心下悸动痞硬,予以甘草泻心汤17剂配合温灸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