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理财产品需留意隐形收费
摘要:银行理财经理因此提醒投资者,选择产品不仅要关注产品的收益、风险、期限等基本情况,还要看清这些产品产生的相关费用有多少,以免产品到期或赎回时因发生意料之外支出而造成不快。理财费用非保本产品居多据商报了解,银行理财产品的费用,大多存在于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中,包括销售服务费、理财资产托管及保管费、管理费等等。其中,销售服务费是支付给销售机构的;理财资产托管及保管费是支付给托管机构的;而部分理财
眼下,银行理财产品可谓品种繁多,令人眼花缭乱。不少市民在选择理财产品时只关心收益率却忽略了费用。银行理财经理因此提醒投资者,选择产品不仅要关注产品的收益、风险、期限等基本情况,还要看清这些产品产生的相关费用有多少,以免产品到期或赎回时因发生意料之外支出而造成不快。
本报读者刘女士今年初在银行工作人员的推荐下,购买了20万元的结构型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可达5%以上。6月下旬该产品即时收益仅为3%左右,她便打算提前赎回,但银行表示需缴纳2%手续费。刘女士算了一下,如果办理赎回,已投资半年的资金不能获得收益,还要损失近1000元,于是只好作罢。
理财费用非保本产品居多
据商报了解,银行理财产品的费用,大多存在于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中,包括销售服务费、理财资产托管及保管费、管理费等等。其中,销售服务费是支付给销售机构的;理财资产托管及保管费是支付给托管机构的;而部分理财产品还将收取超过预期年投资收益率的收益,作为理财计划管理人的产品管理费。
由于银监会没有对理财产品的收费进行明文规定,各银行大多根据自身成本自主定价。而各个银行间的收费标准也有很大差异,有些只有百分之零点几,而有些则超过3%,弹性较大。投资者认购资金越多,费用可能次级递减。
此前媒体公布的一项统计显示,部分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总费用达到了1%-1.5%的水平,几乎与基金管理公司的管理费用水平相当。一些期限较短的产品,年化收益在4%,刨去费用,最终收益可能还不到3%。
对此,银行理财顾问表示,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的时候,不能只看产品的收益率,还要看它的相关费用是多少,否则选择的高收益产品未必能得到最高的收益。但是,上述理财顾问也无奈地表示,因为收益是未知的,为了尽量做好销售,他们也不大可能在推荐客户购买时,就先提示扣除费用收益可能会所剩无几这样的丧气话。
理财费用细细算来才明了
工商银行一位业务负责人向商报介绍说,理财产品要投入很多成本,尤其是高端产品。这些成本包括:第一,点营销的成本,包括营销人员、点费用等;第二,银行投资人的管理成本,包括净值估算、资金监控等;第三,理财产品独立托管成本,资金放在托管部门,大概收取万分之二的托管费用。
而汇丰银行理财产品负责人也谈到,如果一家银行说自己的理财产品没有任何费用,这里面可能存在信息不透明问题。银行做交易、资金管理一定会涉及成本,费率应该收在明处。
为此,理财师建议,在目前银监会的各种规定中,没有对理财产品的收费进行规定,所以各银行都是根据自身成本自主定价。投资者在选择产品时,除关注预期收益率,还应对相关费率算笔账。
说明书阅读时间切勿仓促
据介绍,目前银行销售理财产品时都有详细的说明书,上面有产品的收益测算。通常所公布的预期年化收益率是已经扣除了产品的相关税率以及相关费率的实际收益,市民购买前应该先看清上述说明,避免糊涂投资。
但刘女士告诉商报,只有明确表示购买意愿后,银行才会提供说明书,且字小量大,银行工作人员又等在一旁准备办理手续,从心理上讲,实在很难在这种情况下静心阅读说明书,更何况还要从一大堆法律规范度很高的文字中,找出需要关注的风险点。
商报在随后的实地调查中发现,刘女士所说的情况,在多家银行点存在。对此,银行理财经理表示,在目前情况下,除了银行尽可能做到细致解释外,还是要求投资者自己对投资行为或有风险承担起买者自负的。
相关链接
购买金融衍生产品要多个心眼儿
前期有多家媒体报道称,不少商界人士投资外资银行金融衍生产品亏损严重。例如内地碧桂园当家人杨惠妍亏损12亿元人民币,财经界某知名人士还被银行追讨970万港元。一些外资银行所谓用双利存款让存款人最后本息全无。
事实上,名为双利存款,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存款,虽然声称可以让储户获得定期存款利息和外币投资收益,但实际上是一种用来投资的高风险期权产品。根据约定,你有可能取得比普通存款利息更高的收益,但这一切都建立在期权投资获利的前提下。一旦投资亏损,你就不能获得约定的收益;如果亏损额超过本金,你就开始欠银行钱了。
因此,投资者必须记住天下从来不会掉馅饼这样一句至理名言。除非储户清楚明晰地了解了产品实质,否则不要轻信理财顾问的夸大其词。投资任何金融产品时,收益和回报总是成正比的。投资者在面对各种理财顾问的游说时,特别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