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皮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同一种食物,为什么在食疗方中能治未病,而
TUhjnbcbe - 2025/2/3 1:24:00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黄帝内经》

食疗是“治未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它为什么能治未病?其原理也一直模糊不清,这也成了食疗治未病的理论瓶颈,限制了食疗学在治未病中的有效运用。

所谓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证、用法和用量的物质。而药物治病主要靠其性能来实现,同理,食物要治病,就必须对食物进行药化处理,使其具有药物性能。这主要包括对食物进行药性化、药效化、药味化处理。

那么什么是食物的药性化呢?

食物的药性化是指用中医理论确定食物的药性,而中药的药性主要有寒、热、温、凉四种。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本经》

药性是根据其治疗疾病的寒热性质来确定的。我们可以认为,凡治愈或缓解阳性、热证病的食物,大多具有寒凉药性,这类食物具有清热(栗、鸭、枇杷、芹菜)、泻火(鸡血、苦瓜、柚、蜂蜜、绿豆)、滋阴(浮小麦、鸡肝、梨子、麻油)功效。凡治愈或缓解阴性、寒证病的食物,大多具有温热药性,这类食物具有温阳(糯米、胡桃、韭菜、红砂糖、羊肾)、散寒(羊肉、酒、川椒)、救逆(葱白、胡椒、姜)功效。

那么什么是食物的药味化呢?

食物的药味化是指用中医理论确定出的食物药味。通过口尝可以确定出食物的“固有味”,如胡椒的辛、红薯的甘、苦荞麦的苦、梅的酸、海蜇的咸等。而根据药物的主治功能可以反推出食物的功能味,即该药有某种固有药味的主治功能,却无该“固有药味”的口感。

中医药学给药物定“味”的特殊手段,是使食物药味化的重要方法。如马齿苋、赤小豆、旱莲草具有功能“酸”味;苋菜、猪肾、石决明具有能“咸”味;蚕豆、猪肉、百合具有功能“甘”味;猪肝、大头菜具有功能“苦”味;油菜苔、白萝卜、生石膏等绝无辛辣的固有口感,但它们具有解肌宣散的固有辛味的功效,所以仍赋予它们功能“辛”味。

那么什么是食物的药效化呢?食物的药效化是指用中医理论确定出食物的药效。

我们应该怎么确定食物药效呢?我们可以根据四性、五味和归经理论归经理论来确定食物的药效。

根据四性确定食物药效,一般具有寒凉之性的食物,大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功效,多用于热证、阳证的治疗;具有温热之性的食物,大多具有温阳、救逆、散寒的功效,多用于寒证、阴证的治疗;

根据五味确定食物药效,凡辛味食物多具有解表、行气、消风、通阳的药效,如辣椒、生姜、葱等;凡甘味食物多具有滋养、止痛、润肠、矫味的药效,如梨、饴、蜂蜜等;凡酸味食物多具有生津、收敛、消食、止泻的药效,如梅、刺梨、马齿苋、醋等;凡苦味食物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燥湿的药效,如苦瓜、苦笋、苦荞麦、茶等;凡咸味食物多具有软坚、散结、化瘀、调味的药效,如海蜇皮、海带、墨鱼、盐等。

“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素问·宣明五气论》

根据五味所主、五色所主和脏器还补理论可以确定食物归经和药效;什么归经?归经就是指药物功效的特殊指向对脏腑组织所产生的特殊效能。

“白当肺,赤当心,青当肝,黄当脾,黑当肾”-----《素问·五脏生成篇》

一般食物的五味不相同,药效各有所偏。如椒、葱、姜多能治肺病;罗汉果、大麦、大枣多治脾病,醋、梅、桃多能治肝病;茶、苦笋多能治心病;海参、盐、海蜇多治肾病;

食物五色不同,则疗效走向也会有所不同,如大枣补心血,薏苡仁宣肺气,生姜散胃寒,黑芝麻润肾燥,青菜泻肝火等;

中医理论认为,不同部位的动物药,可以治疗与人体相应部位的病变,这也就是“脏器还补”理论的基本内容。如动物心能补心、肾能补肾等。

“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降。”-----李时珍

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升降沉浮理论来确定食物的药效,药物的升、降、沉、浮是根据药物的质地和性味确定其治疗趋向的一种方法。我们共同一般根据药物的性味和药物质地轻重确定食物的疗效趋向。

味辛甘、性温热者,大多具有升浮之性,药势趋表趋上,如生姜、葱白、胡椒等;味苦酸咸,性寒凉者,大多具沉降之性,药势趋里趋下,如大头菜、牡蛎、柚子等。

花叶及质轻者,大多有升浮之性,一般具升扬、发散的药效,药势多趋上趋外,如茉莉花、花菜、苋菜等;籽实及质重者,大多具有沉降之性,一般具有清热、滋营的药效,药势多趋下趋内,如绿豆、龟板、山芋等。

我们还可以通过医师临床实践确定食物的药效,如西瓜清热解毒、胎盘养血填精、鸡子黄熄风潜阳等。

此外我们还需要明确“食物药化”和“药化食物”的涵义。

食物药化,是指在中医药理论严格规范下,使食物能够有目的地用于防病治病,调节人体生理功能,并为之规定适应证、用法和用量,这一过程的实施称为“食物药化”,被药化后的食物称为“药化食物”。食物的药化应由精通中医药理论中医药师来操作。

如韭菜,在大众眼里不过是普通蔬菜,然而通过中医师运用中医药理论归纳后,知道韭菜味辛性温,具有补肾助阳、活血消瘀功能;主治阳虚痿痹、遗尿量多、女子白带、男子白淫、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等证;一般用量15~20g,内服外用均可;阴虚阳亢者慎用或禁用。使韭菜具备了药物的一般特征,此时它便成了“药化食物”。药化食物也应由中医医疗部门专管专用,对药化食物的使用,如加工、炮制、贮藏、调配等,也应由中医医疗机构按药品这种特殊商品依法进行管理。

食物药化在治未病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食疗概念更加准确了,治疗的原理被厘清了,食疗的界定更明确,适应证更具体了。

所以看完这篇文章,你明白了吗?

1
查看完整版本: 同一种食物,为什么在食疗方中能治未病,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