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中药?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也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中药二、什么是草药?
一般是指主流本草尚未记载,流传于民间,在正规中医机构和中医药人员中应用不普遍,多为民间医生所习用,且加工炮制尚欠规范的药物。
三、为什么古代将药学称为“本草”?
中药按其自然属性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类,其中植物类药材最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代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
中药的起源
1.与生活和生产活动密切相关(药食同源)
2.“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中药最早发现的是植物药,后来逐渐认识了动物药,随着采矿和冶炼的兴起,又发现了矿物药。
中药知识的流传
中药知识的流传,最早是口耳相传,随着文字的出现,后来有了文字记载。先是散在记载,以后发展有了药学专著。
中药的作用
一、什么是中药的作用
是指中药对机体的影响,或机体对中药的反应。
二、中药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
祛邪去因,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机能,从而纠正阴阳偏盛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三、中药发挥作用的基本原理
各种中药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偏性,“以偏纠偏”)。
四、中药作用的分类
1.治疗作用(功效)
2.不良作用(不良反应)
(1)副作用:在常用剂量即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
(2)毒性反应:用药后引起机体的损害性反应。
中药的性能
一、什么是中药的性能?
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为“药性”。
二、中药性能的内容
主要包括四气(性)、五味(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毒性)等。
第一节四气(四性)
一、含义
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还包括了平性)。
二、四气的确定依据
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三、四气的阴阳属性
寒凉——阴温热——阳
四、四气的作用(与功效的关系)
寒凉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养阴)。
温热药: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
五、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根据疾病的性质,确定治法和遣药处方。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第二节五味
一、含义
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味,还有淡味和涩味。五味的本义原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后用于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
二、确定依据
1.药物的真实滋味。
2.药物的实际作用。
3.药物的来源。
三、五味的阴阳属性
辛、甘、淡—阳酸、苦、咸、涩—阴
四、五味的作用
1.辛味: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2.甘味:能补、能缓、能和、能润,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等作用。
3.酸味: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
4.涩味:有与酸味相似的收敛固涩作用。
5.苦味:能泄、能燥,燥即燥湿作用;泄的作用较广。
泻三效6.咸味: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作用。
7.淡味: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
五、几点说明
(1)药物的性只一种,药物的味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
(2)认识药物的作用与性能宜性味合参。
(3)认识药物的作用与性能更宜性味、功效合参。
第三节升降浮沉
一、含义
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趋向(定向方向)
药物人体作用三、升降浮沉与功效的关系
升浮药: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
沉降药: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
但是,也有一些药物升降浮沉的特性不明显,而有的药物则存在二向性。
第四节归经
一、含义
归:归属。经:脏腑、经络。
归经是指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药物的作用部位。它反映药物对机体的选择性作用。
二、确定依据
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病证为依据。
三、临床意义
(1)掌握归经理论,有助于提高临床用药的准确性。
(2)运用归经理论时,必须考虑到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
(3)利用归经理论,有时还可拓展中药的临床应用,或指导中药的加工炮制。
中药的配伍
一、什么是配伍
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使用。
二、配伍的目的
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适合病情的需要。
三、什么是药物七情
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称为“药物七情”。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七个方面。
1.单行:(“单方不用辅也”)是指用单味药治病。
2.相须:(“同类不可离也”)
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
3.相使:(“我之佐使也”)
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4.相畏:(“受彼之制也”)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5.相杀:(“制彼之毒也”)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
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
6.相恶:(“夺我之能也”)
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7.相反:(“两不相合也”)
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古人将此概括为”十八反”、”十九畏”
四、临床用药时,应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
相须、相使——增强疗效充分利用
相畏、相杀——降低毒、副作用应用毒性
药、烈性药时使用
相恶——抵消、削弱原有的功效避免使用
相反——产生、增强毒、副作用禁止使用
方剂基本知识
一、方剂的概念
方:规定、规矩之意。以规成圆,以矩成方。
剂:排比而整齐,参差而无杂
方剂模板方剂是中医学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涵着整体观念、恒动、辨证论治的思想精髓,是中医药物疗法的主要形式。
二、方剂的配伍目的与基本结构
方剂的配伍目的
“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医学源流论·方药离合论》。
从总体而言,方剂配伍目的不外增效与减毒,以能更好地控制方剂的主治方向或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的病情。
三、组方原则
概述
君臣佐使字语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
组方原则的君臣佐使最早见于《内经》;
成无己首次以君臣佐使组方原则剖析方剂;
何伯斋:“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病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引治病之药至于病所者,使也”;
《素·至》:“主病之谓君,
佐君之谓臣,
应臣之谓使
组方基本结构,即“君、臣、佐、使”
君药
针对主病或主证
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说明:a.数量:原则上不宜多
b.用量:一般宜大,超过常量
c.君药必不可少(不可加减)
d.有些君药就表现在方名中
e.选择君药的原则:标缓时针对主病,
标急时针对主症
臣药
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
对重要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说明:
a.数量不宜多
b.与君药的配伍表现为相须或相使
c.不同的臣药决定君药不同的作用趋势。
佐药
1.佐助药--配合君臣药物加强治疗作用,
或直解治疗次要兼症的药物。
2.佐制药--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物毒性,
或制约君臣药物峻烈之性的药物。
3.反佐药--与君臣药味相反,能在治疗中起
相辅相成作用的药物,防止药病格拒
说明:
a.根据病情和制方需要选用不同的佐药。
b.用量宜轻。
使药
1.引经药--引领方中诸药到达病位。
2.调和药--调和方中诸药。
①引经药:引药力直达病所的药物。
如:头部:川芎颈部:桔梗项部:葛根
上肢:桑枝下肢:牛膝
背部:秦艽胸部:瓜蒌
附:升降浮沉药物的使用原则—同病位而逆病势
②调和药:调和全方药性不致过偏
(与佐制药的区别)
在一首方剂中君药是主要的,起主要作用,是不可少的。臣、佐、使是否都具备,要根据病情和药性而定。
陕西哈尔特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贴敷穴位敷贴理论依据
理同内治
病从外入、由表达里,即有外治以应之,故先取其外。病由内生,形诸于外,由里达表,亦可以外治,非外治者不能治内。内服汤药与穴位敷贴同样的通过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到达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和四肢百骸,发挥其治疗作用。
《理瀹骈文》:“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
药同内治
无论内服汤药和穴位敷贴,所选用的药物均有各自独特的四气五味、作用归经和升降沉浮等属性,通过君、臣、佐、使的相互配伍组合以祛除病邪。
《理瀹骈文》:“膏中用药味,必的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拔病外出之品为引。”
经络学说
十二皮部与人体经络、脏腑联系密切,无论病从外入,或由内生,都离不开经络之十二皮部。穴位是脏腑精气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又是脏腑疾病反应与体表的特定部位。经络学说是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核心。
《素问·皮部论》:“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舍于皮毛。”
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方剂,一般都可以熬膏或者研末作为穴位贴敷用药防治相应疾病。也就是所谓“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穴位贴敷药物配伍要点:
(1)药物组方的合理性
(2)促进皮肤对药物的吸收
药物组方的合理性
病证症结合的组方思路
辨病与辨证结合,“病→证→症”三者结合起来选药配伍思路,可以提高组方对病情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1)因病选药
选择具有一定专属性的有效方药——即“因病选药”
(2)因证配伍
不少中药以治“证”为专长。“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
(3)因症用药
在审查病机的基础之上,对某些症状的处理是很必的。
准确辨证、立法以及合理选择药物,权衡用药剂量之外,还必须遵循方剂特有的组成原则,即“君臣佐使”。
调和剂
调和剂能够帮助药物的附着,促进药物的渗透吸收,因此,赋形剂选用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保健治疗的效果。现代穴位贴敷中主要常用调和剂:
水:可将药粉调为散剂、糊剂、饼剂等,既能使贴敷的药物保持一定的湿度,又有利于药物附着和渗透。
盐水:性味咸寒,能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并能矫味。
酒:性大热、味甘、辛。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味矫臭。可起到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促使药物更好地渗透吸收以发挥作用。
醋:性味酸苦、温。具有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淤止痛、矫味矫臭作用。应用醋调和贴敷药,可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
生姜汁:性味辛、温。升腾发散而走表,能发表,散寒,温中,止呕,开痰,解毒。
蒜汁:性温味辛。行滞气,暖脾胃,消症积,解毒杀虫。
凡士林:医用凡士林,呈半透明状,主要用于医药上配制各种软膏、眼膏的基质,还可用于皮肤保护油膏。凡士林粘稠度适宜,穿透性较好,能促进药物的渗透,可与药粉调和为软膏外敷。
鸡蛋清:能清热解毒,含蛋白质和凝胶,能增强药物的粘附性,可使药物释放加快,但容易干缩和变质。
蜂蜜:性凉味甘,具有促进药物吸收的作用,有“天然吸收剂”之称,不易蒸发,能使药物保持一定湿度,对皮肤无刺激性,具有缓急止痛,解毒化瘀,收敛生肌功效。
麻油或植物油:麻油调和贴敷药,能增强药物的粘附性,可润肤生肌。
透皮剂:透皮剂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制剂,可增加皮肤通透性,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增强贴敷药物的作用。目前临床常用的透皮剂为氮酮为无色至微黄透明油状液体,性质稳定、无毒、无味、无刺激性,且促透效率相当高,是目前理想的促透剂之一。
药物帖敷组方中促进皮肤吸收的常用药物
大致可分三类:
通经走窜、开窍活络类药物:如冰片、麝香、丁香、薄荷、樟脑、皂角、乳香、没药、花椒、肉桂、细辛、白芷、穿山甲、姜、葱、蒜、韭等。此类药物具有芳香通络作用,能够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拔病外出。但此类药物易耗伤人体气血,不宜过量使用
刺激发泡类药物:如白芥子、斑蝥、毛茛、蒜泥、生姜、甘遂、石龙芮、铁线莲、威灵仙、旱莲草等。此类药物对皮肤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能够较好地发挥刺激腧穴作用,以达到调节经络脏腑功能的效果。
气味俱厚类药物:如生半夏、附子、川乌、草乌、巴豆、生南星、苍术、牵牛、番木鳖、斑蝥、大戟等。此类药物气味俱厚,药力峻猛,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正如吴师机所云:“膏中用药味,必得气味俱厚者方能得力”。这类药物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掌握用量及贴敷时间,不宜用量过大,贴敷时间也不宜过长。
陕西哈尔特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哈尔特为英文“heart”汉译,意为爱心,号召我们传承爱心事业,促进全民健康发展。公司本着“千年中医药,百年哈尔特”企业理念,旨在“提供绿色安全医疗服务,让绿色医疗没有距离”。公司主要以中医文化为依托,以发展中医为契机。集研发、销售于一体,在发展中成长,在内修中完美,在合作中强盛,在诚信中久远。合作哈尔特,做时代新医者。
LOGO:
陕西哈尔特医疗科技有限公司LOGO寓意:绿色全为己任,永葆初心。用爱奉献,精益哈尔特,助力基层医疗。
企业理念:千年中医药百年哈尔特
企业使命:提供绿色安全医疗服务让绿色医疗没有距离
企业愿景:中医中药进基层绿色健康神州行
企业价值观:发展中成长内修中完美
合作中强盛诚信中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