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皮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小课堂l第七讲善治湿者皮之半
TUhjnbcbe - 2021/2/13 10:41:00

赵炳南中医皮科流派

开放共享积极共赢

每周五18:00

追更新·右上请标星

及时见·右下点在看

HELLO~

大家好,又到了周五时间!

赵老认为,“善治湿者,当治皮肤病之半”,湿邪在皮肤病的发生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赵老临床尤其重视湿邪的治疗。

本周我们一起来学习赵氏皮科流派具有疏风除湿健脾作用的两个方子——疏风除湿汤和多皮饮。

第七讲善治湿者皮之半

疏风除湿汤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芥穗、防风各6~12g,蝉衣6~9g,菊花、生枳壳、生白术、生*柏各9~15g,生薏苡仁15~30g,车前子15g,车前草30g。

散风消肿,清热除湿。

血管神经性水肿(唇风),颜面部过敏性皮炎,颜面风肿,阴囊水肿初期(阴囊风肿)。

原书按语本方适用于风湿侵犯上焦所致的头面风肿,属于过敏性疾患者。方中芥穗、防风、蝉衣散风消肿;薏米、枳壳、白术健脾利湿消肿;车前子、车前草、*柏清热利湿消肿;菊花清热扬散,载药上行,若热盛者可用野菊花。

若见阴囊水肿则去菊花,倍用薏米,另加防己以祛湿消肿。

疏风除湿汤可用于治疗颜面风肿证。何为“风肿”?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痈疽辨肿歌》记载:“虚漫实高火焮红,寒肿木硬紫黯青,湿深肉绵浅起疱,风肿宣浮微热疼,痰肿硬绵不红热,郁结更硬若岩棱,气肿皮紧而内软,喜消怒长无热红。瘀血跌扑暴肿热,产后闪挫久瘀经,木硬不热微红色,将溃色紫已成脓。人之气血,周流不息,稍有壅滞,即作肿矣……风肿者,皮肤拘皱不红,其势宣浮微热微疼。”

由“风肿宣浮微热疼”“风肿者,皮肤拘皱不红,其势宣浮微热微疼”可见风肿的特点是:微红、微热、微痛、宣浮。

本方常用来治疗血管神经性水肿、颜面皮炎等,尤其是一些季节性接触性皮炎,这在北京的春季,大概是三四月份,非常常见。可能是尘螨、杨柳絮等导致,临床以面部局限性水肿性红斑为主要表现,骤然起病,每年相同时节反复发作,若伴有舌淡胖,有齿痕,苔白等表现,使用本方效果明显。

疏风除湿汤所治疗之颜面皮炎,当为颜面肿胀红斑,尤以双眼睑明显,颜色以淡红为主;脉浮;舌象以胖淡为主;相当于西医的颜面复发性皮炎、过敏性皮炎等,病程较短;玫瑰痤疮等一般效果较差。另外一些手背,双前臂伸侧之皮疹亦有使用本方的机会。本方经典治疗部位在于颜面,但通过调整药物用量、比例,也可以移用于下部。

如果荆芥、防风用较大量则主治颜面,如果用小量,则其作用转化为升脾气,助运化,就可以用于发于下部的各种脾虚湿蕴证的皮肤病了。

本方又出现赵老常用的祛湿药对,即“薏米、枳壳、白术、*柏”,但本方都生用,适用于病情轻浅者,故本方所治病症,一般病程较短。疏风除湿汤上中下兼顾,风湿兼顾,类似三仁汤,但后者有湿无风;类似荆防方,消风散,但后者兼顾风热。本方略为变化,就可以统治风湿热博于气分的各种皮肤病。包括全系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疏风除湿汤与搜风除湿汤均有祛风止痒,健脾除湿之功效,都可以治疗风湿蕴结之皮肤病。二方都含有薏苡仁、枳壳、白术、*柏四味药,此四味药为赵炳南教授健脾利湿的常用方根。

疏风除湿汤中此四药均为生用,适用于病情轻浅者;

搜风除湿汤中此四药均为炒用,适用于病情深在者。

除此之外,疏风除湿汤还含有荆芥穗、防风、蝉衣、菊花以疏风消肿止痒;车前子、车前草、(防己)以祛湿消肿。本方为疏风利水之剂,适用于病程较短,风湿外袭,以“风肿”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病。搜风除湿汤中还含有全虫、蜈蚣搜剔风*止痒;海风藤、川槿皮、威灵仙祛风湿,治湿痹;白鲜皮清热利湿止痒,为搜剔风*、祛除顽湿之药,适用于病程较长,以顽湿风*久羁为主要病机的慢性的、以顽固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皮肤病。概括曰:邪入大络,必生奇病。顽痹死肌即是如此。

疏风除湿荆防蜕,

生米枳术*柏备,

车前子草疗风肿,

上下菊花防己对。

多皮饮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地骨皮9g,五加皮9g,桑白皮15g,干姜皮6g,大腹皮9g,白鲜皮15g,丹皮9g,赤苓皮15g,鲜冬瓜皮15g,扁豆皮15g,川槿皮9g。

健脾除湿,疏风和血。

亚急性、慢性荨麻疹。

原书按语本方是根据《六科准绳》中五皮饮(桑白皮、地骨皮、生姜皮、大腹皮、五加皮)化裁而来。多皮饮主要是针对顽固性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以湿重于热为主,并且用过麻*方不效的患者为宜。对于亚急性的患者也可选用。从其功用来看,是以健脾除湿治本为主,佐以和血疏风止痒。方中赤苓皮、冬瓜皮、扁豆皮、大腹皮健脾利湿,涤清胃肠积滞;原方五皮汤中的生姜皮改为干姜皮,取其辛温和胃固表,守而不走;白鲜皮、川槿皮祛风止痒;丹皮凉血和血化斑;地骨皮、桑白皮泻肺而清皮毛。本方可以常服。遇冷而复发者则重用干姜皮,遇热而发作者则去干姜皮,另加干生地15g至30g效果较好。

原书中指出,多皮饮源自“五皮饮”或“五皮汤”。

《汤头歌诀》之五皮饮,由陈皮、茯苓皮、生姜皮、桑白皮、大腹皮组成。

《医方集解》之五皮饮,由五加皮、地骨皮、茯苓皮、大腹皮、生姜皮组成。

但无论哪张“五皮饮”,都是治疗“皮水”的方剂。

何为“皮水”?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记载得很明确:“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激,身体红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汗。”

既然五皮饮是治疗“皮水”的方剂,也就是皮肤水肿,所以皆用皮者,以水溢皮肤,以皮行皮也。荨麻疹也是一种皮肤局部的水肿,故赵老以此方思路治疗荨麻疹,并在五皮饮基础上,又加了几种“皮”。这几种“皮”,在古人的加减法中也常见,如《医方集解》中记载“一方五加易陈皮,罗氏五加易桑白皮”等。

那么多皮饮治疗什么样的荨麻疹呢?

对比以上《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中的文字,我们感觉急性荨麻疹比较像风水;慢性荨麻疹比较像皮水。《赵炳南临床经验集》中的原文按语也说道:“多皮饮主要是针对顽固性慢性荨麻疹,经常复发,而发作时以皮疹为主,而且湿重于热,用过麻*方不效的患者为宜。对于亚急性的患者也可选用。”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①多皮饮主要针对顽固性慢性荨麻疹,经常复发者,对于亚急性的患者也可选用。这说明本方不适用于急性荨麻疹,进一步讲风邪表证应该不明显。

②疾病发作时以皮疹为主要表现,而瘙痒不明显,这也说明风邪不明显。

③辨证为湿重于热,湿邪为主,夹有热邪,但风邪不明显。

④用过麻*方不效,同样说明表证不明显。

⑤从具体的方药组成来看,也是以针对湿邪为主,风邪不明显。

所以,总结多皮饮所治之荨麻疹的临床表现当为:皮疹明显,瘙痒不明显,皮疹淡红或淡白,舌淡胖,苔白,脉濡等。

本方是赵老依取类比象法所拟的方剂,取以皮达皮,行皮中之水之意。皮虽多,各有不同归经,而以肺脾为主,可以称为皮肤科版的玉屏风散、健脾除湿汤。

本方属于皮肤科的专方,所见诸证均集中于脉、肉、筋、骨、皮的五体系统,较少有经络、脏腑见证者为宜。若作加减,以荆芥、防风、麻*、羌活、浮萍、蝉衣、薄荷之类轻薄之品为主,庶不有悖于立方本意!若有经络、脏腑见证,请用疏风除湿汤、健脾除湿汤。

多皮有皮十一张,

冬瓜扁豆大腹姜,

桑白地骨茯苓槿,

牡丹白鲜并五加。

多皮饮治疗荨麻疹案。

某某,女,41岁。

初诊日期:年2月10日。

主诉:10余年来全身不断发生红疙瘩,痒甚。

现病史:患者10余年来,不断在四肢、躯干发生大片红色疙瘩,剧烈瘙痒,时起时落,每早晚发疹较重,无一定部位,特别是冬季晚上入寝后更重,夏日亦不间断,曾经多方面治疗不效。

检查:四肢有散在指盖大或铜钱大不整形之大片扁平隆起,淡红色。

脉象:沉缓。

舌象:苔白,舌质淡。

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

中医辨证:先有蕴湿兼感风寒之邪化热,风寒湿热交杂,缠绵不去,发于皮肤。

立法:调和阴阳气血,兼以清热散寒,疏风祛湿。

处方:

五加皮9g桑白皮9g地骨皮9g丹皮9g

干姜皮9g陈皮9g扁豆皮9g茯苓皮9g

白鲜皮9g大腹皮9g当归9g浮萍9g

二诊:年2月17日复诊。进服上方7剂,皮疹明显减少,只是早上外出后仍有少数皮疹,晚上也基本不发。

三诊:年2月26日复诊。又继服4剂后,皮疹即完全不发;又服3剂,临床治愈。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套全息投影系统,外在五体,内在脏腑,中间联络者经络,均是同一个模型在不同角度的投影。脉沉在五脏系统投影于肾,在五体系统投影于骨,在邪气系统投影于水,不一而足。

当我们诊治一例脾虚湿蕴证的湿疹患者之时,如果他确实存在消化系统方面的问题,那么是五脏系统和五体系统中的脾虚湿蕴证;如果没有消化系统问题,那么他就是单纯的五体系统的脾虚湿蕴证。脾在五体的投影是肉,肺在五体的投影是皮。针对五体的异常,我们可以有两条治疗思路:

①把治疗脏腑系统的方法移植过来。

②选择专门作用于五体系统的药物、方剂。除湿胃苓汤属于前者,多皮饮属于后者。

END

周末快乐

本文内容来源于《赵炳南验方十一讲》

责任编辑:江雅楠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课堂l第七讲善治湿者皮之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