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是一个唇形科的草本植物,因为它的叶片上有紫色的,尤其是它的背面,我们这个是它的正面,它的背面紫色很明显。李时珍认为这个苏能够疏畅气机,当然是一家之言,紫是颜色,苏是它的一个作用,当然这个可以帮助记忆。这个药也是一个常用的发散风寒的药,它也有一定的发汗解表的作用,它的功效直接就叫发散风寒了,这个好记。所以它可以用于风寒表证。作为治疗风寒表证的发散风寒的紫苏,它的作用是比较温和的,它的发汗解表或者发散风寒的力量都不强,所以在临床上一般是用于轻证。这个表证,表邪不盛,表证不重的这种情况下,比如有的轻微的感冒了,用紫苏煎一点汤,或者紫苏煎汤了加一点生姜、红糖,民间的一些单方也相当有效。当然这个特征不重要,因为我们学的时候,它作用不强,我们去记它没有多大的价值。紫苏作为一个发散风寒的药,它主要的特征,就是联系到它后面的功效,因为它兼有行气的作用,行气消胀的作用。如果说外感风寒除了恶寒发热这样一系列的风寒表证的症状以外,还兼有气滞的胸闷或者恶心呕吐,那么紫苏的发散风寒和行气的作用同时发挥。就是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胸脘痞闷或者恶心呕吐,所以今后学方剂学的时候,有一个理气解表的代表方,香苏散或者参苏饮这一类,那么里面都用到了紫苏,它都是因为兼有气滞。这就是把两个功效综合起来,来突出它的个性特征,这一类的感冒在临床上很常见。因为现在的医学在临床上比如说感冒有一种类型把它称为胃肠型的感冒,感冒以后不但有全身的症状,而且同时伴有明显的消化系统的一些症状,比如说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胀或者食欲不振这样一些症状,紫苏就相当于对一类兼有消化系统症状的胃肠型的感冒,中医把它叫做理气解表。另外紫苏,尽管我们在功效里面没有明确提出来,但是它和它的种子紫苏子一样,紫苏子是在今后的化痰止咳平喘药当中要介绍,它的种子叫做紫苏子。紫苏也和紫苏子一样,有祛痰止咳平喘的作用,但是它不如它的种子,作用比较缓和、比较微弱。它也是可以联系起来作为它发散风寒的一个特点,所以外感风寒兼有痰咳痰喘,就是咳喘有痰,一方面用它来发散风寒,解除表证;另一方面用它的祛痰止咳平喘的这个功效来治疗兼有的咳喘痰多。所以刚才讲的参苏饮,这个方主要就是用于风寒咳嗽痰多的一个方,当然还配了另外一些解表药和止咳平喘药。我们知道,具体的方不了解,但是紫苏作为一个发散风寒药,它的基本特征,它比较温和,治疗轻证,这个比较次要。主要的是因为它兼有的两个功效:一个行气,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胸脘满闷这种有消化道症状的比较适合;另外因为它能够化痰止咳平喘,外感风寒常常又有咳喘痰多,这个时候用紫苏也比较合适。因为在解表药当中,同时又能祛痰止咳平喘的药并不多,所以紫苏在这一点也显得很重要。所以遇到了这样的证型,也是常用的一个药。这是紫苏在发散风寒方面它的应用和相应的个性特征。另外它又是一个行气药,行气就是对气滞的一个治疗作用。我们今后要专门学一章行气药,行气药它行气治疗气滞,气滞涉及的脏腑主要就在脾胃和肝。紫苏主要是在中焦,是在脾胃,所以这个中是一个定位,它行气的定位;宽是它的一个效果,气滞可以引起疼痛,可以引起胀满,紫苏它是偏于消除胀满的,而不是偏于止痛的,所以把它叫做行气宽中。主要消除了中焦脘腹的胀满的这样一个药。所以它是这样的一种行气药。所以紫苏它不但可以用于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脘腹满闷、恶心呕吐的;也可以用于单纯的脾胃气滞这样的一个临床常见的证候,用它来行气消胀,这个胸脘满闷。当然它还略有一点止呕的作用。所以脘腹满闷、恶心呕吐,紫苏都能够使用。当然这个脘腹满闷、恶心呕吐是一个症状,能够引起这种症状的原因很多。如果说是属于寒证的,寒邪凝滞,气机凝阻而不畅的,可以配伍温中散寒的药物,今后要学温里药。如果是胃热而引起,它本身是一个温性(的药)但不强,也可以和清胃热的药,比如今后学的枇杷叶或者竹茹、芦根这些既能清胃热,又有止呕的作用;或者有的本身既能清热又能行气的,比如说象川楝子;就是单纯的清热药它也能配伍,治疗胃热引起的气滞或者呕吐。饮食积滞,就配伍消食药,帮助消化。如果说痰气互结,就配伍化痰的药。孕妇如果胃失和降,在妊娠的早期往往形成了恶心呕吐,这种叫妊娠恶阻,紫苏也是能用的。所以它这个行气宽中,它可以用于很多种原因(引起)的脾胃气滞或者兼有恶心呕吐的症状。在书上,此外,还谈到了紫苏能够对于鱼蟹中*,可以使用。在过去的中药教材上,在这个功效的后面还有个解鱼蟹*。我们现在没有保留,什么原因?就是说紫苏对于鱼蟹中*了以后,究竟它是一种特殊的解*作用呢?还是因为中*了以后本身就有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它是来调和中焦、调畅气机,缓解这些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的症状呢?现在还不是很清楚。如果说是前者,它就有特殊的解*作用,那么它应该说是解鱼蟹*;如果是后者,那么它是它的行气宽中在鱼蟹中*当中的一种应用,那么解鱼蟹*这个功效就不能成立。当然现在真正在临床上鱼蟹中*可能不是简单吃一点紫苏就行的,可能这个临床价值现在不大了。一般真正临床出现了这个中*,医院去综合治疗,采取前面讲过的一些急救处理的方法了,或者洗胃、输液等等。不能单纯的用点紫苏,有时候会贻误病机的。现在要用紫苏这个功效,有些是在烹饪鱼类的时候把它作为一个调味品,加在里面。比如说有的人有的地方吃那个生鱼片,吃海鲜也用点生的紫苏叶。比如说现在日本吃那种日本料理,吃生鱼片的时候往往都有生的紫苏叶,可能与这个也有关,当然也与它的调味,本身芳香有关。所以这个解鱼蟹*,这个功效我们就没有再保留。后面在此外里面,谈到了鱼蟹中*的时候,在临床作为一种辅助的手段,也是可以采用,这个就供大家参考。
紫苏在用法里面就是要注意一点,紫苏的叶一般称为紫苏,或者就叫苏叶或者紫苏叶。另外它的茎就称为苏梗,或者叫紫苏梗。这两者之间有一些区别。发散风寒主要是紫苏叶,紫苏叶既能发散风寒,而且也有比较好的行气宽中的效果,所以两方面它都可以使用。而紫苏梗作用就更加平和,所以它是一个微温的,温性很不明显,它没有发散风寒的作用,所以一般在治疗风寒表证的方当中,基本上不用紫苏梗。它有比较缓和的行气宽中作用,所以往往是用于气滞胸闷,或者孕妇出现了恶心呕吐或者气机不畅,因为它作用非常的温和,比较平和。但是就行气这个功效来说,紫苏叶还是强于紫苏梗的,只是紫苏梗只有行气宽中的功效。特殊的使用注意没有,都是共性的东西,所以我们就不再介绍了。
生姜,生姜大家都很熟悉了,就是调味品当中的。这个生就是新鲜的意思。我们今后在温里药当中还要学干姜,生姜和干姜不仅仅是一个是新鲜的一个是晒干的,它本身还有很多其他的区别,我们讲干姜的时候再讲,在后面来讲。不完全是,生姜晒干了以后不能称为干姜。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里面就说,“荆州有好姜”,就是湖北地区,“蜀中姜也好”,就是四川地区也有很多好的姜,但“俱不能作干姜者”,但这些姜不适合作干姜,但他没讲道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面,生姜、干生姜和干姜,是三味药,这个很有道理。我在讲干姜的时候再来说明这个原因,它不简单是晒干了就是干姜,新鲜的就是生姜。但在这里的生是新鲜的意思。生姜作为一个发散风寒的药,基本功效发散风寒。它和紫苏一样,发散作用也是比较微弱,一般也是用于轻证。比如说有的淋了雨有一点轻微的外感,吃一点姜汤,也可以和紫苏配伍在一起,这一点和紫苏很相似,但更多的是因为它作用不强。作为其他发散风寒药的一个辅助,所以在很多辛温解表的方当中,最后都有生姜。比如说桂枝汤里面也有生姜,其他很多(方)都有。它作为一个辅助的发散风寒的药物来使用。当然如果说外感
风寒又有胃寒呕吐,它也可以调理中焦,它也可以适合于有脾胃症状的这种感冒。但由于生姜在这方面,它个性特征不是很鲜明,它常常不是作为一个解表的主要药来使用,所以它的个性特征我们不强调、不要求。要说有一点,一个就不强,和紫苏一样,作为治疗轻证,或者作为辅助;另外对中焦有表现的这类的风寒感冒,它也有一定的意义。记住了紫苏,生姜不难理解。但原则上生姜是一个比较次要一些的药,很多时候把它作为药引子来对待。因为药店里面没有,患者自己去加,次要的药。我们这里大家就不管它了。第二个功效温中止呕,严格的讲对于生姜,温中和止呕是两种并列的功效。它既能温中,又有止呕的作用,当然通过温中它可以缓解胃寒的呕吐,那么这个又是一个因果关系。但更主要的温中和止呕是一个并列的关系,并列的关系就是两者分别是独立的功效。所以如果作为一个独立的功效,生姜温中就是它能够消除中焦的寒邪,中焦的寒邪就是(在)脾胃,所以它的应用,我们书上是用于胃寒证。但是准确的讲,它应该用于脾胃有寒或者脾胃虚寒的病证。不但是胃,包括了脾。因为它是中焦,用于脾胃寒证或者脾胃虚寒证。脾主运化胃主纳受,脾胃有寒就出现了食欲降低、纳食减少、消化不良,甚至于腹泻便溏,也可以出现恶心呕吐,严重的还可以出现腹痛。因为寒邪凝滞,不通则痛。脘腹冷痛。出现了这样一些脾胃的寒证,都能用,生姜都能用。如果食少的,消化不良的,就可以配伍消食的开胃的,今后要学习消食药;如果是腹泻的,可以配伍除湿止泻的;如果是胃痛的可以配伍温中止痛的,在温里药当中,温里药配伍温中止痛的;如果是胃寒,寒凝气滞的,可以配伍行气消胀的;如果是虚寒证,脾胃的虚寒证,就可以配伍补气药,比如说人参、*参、白术这些就是既补虚又祛寒。所以它应用实际是非常广泛,但实际上它都作为一个比较次要的药物,因为它和以后要学的干姜比,它的温胃作用也是要弱一些。所以寒邪比较重的,就用干姜。另外中焦有寒,既能温中,又能行气的,比如说以后的砂仁、白豆蔻这一类,寒凝气滞的更多的可能就用它,既能温中,又能行气的。如果说既有中焦有寒,又有腹泻的,有很多既能温中又能止泻的药,比如说以后还要学补骨脂这一类都属于这种情况。当然吴茱萸虽然不能直接止泻,但它能够有效的缓解这种腹泻。疼痛,胃寒疼痛,象吴茱萸、高良姜它既能温中又能止痛。所以这个往往生姜都显得比较次要,但它完全可以用,它很广泛,但它往往不作为主药。所以把这呕吐证分开,呕吐可能是胃寒引起的胃气上逆,这样子温中止呕就是一个因果关系。它通过温中散寒,有利于缓解呕吐这种症状。但是对于生姜,它治疗呕吐很广泛,实际上它的止呕是一个独立的功效。中焦有寒引起的它很适合,是最佳适应证,温中和止呕同时发挥治疗效应。如果不是中焦有寒,而是其他原因。生姜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止呕药。古代主要是孙思邈开始就把生姜称为了“止呕的圣药”。就是我们书上应用二的第四行“呕家圣药”,治疗呕吐的患者一般都能用。胃寒能用,胃热同样能用,配伍清胃热的药。就象刚才讲紫苏谈到的,什么竹茹、芦根这样的一些药配伍以后能够治胃热;胃虚的配伍补脾胃的;妊娠呕吐也可以适当用。现在有的人乘车坐船,晕车晕船认为生姜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所以它这个主治的范围是非常广的。止呕是一个单独的功效,是生姜比较特殊比较重要的。另外就是温肺止咳,相当于它的第四个功效了。肺寒咳嗽,不管是外感风寒引起的咳嗽,或者是里寒证,寒邪犯肺,生姜都可以使用。但是实际上也是作为辅助药物,所以在这方面它都没有明显的个性特征。所以对于生姜,大家实际上记住了功效这十二个字,应该说在应用方面没有很特殊的内容了。除了在止呕方面,它应用比较广,包括热证都可以用以外,其他都是一般的常识性的。所以看来生姜60页这么一大页,实际上属于我们真正要掌握的内容可能不到20个字。在前面的内容当中,因为发散风寒的药,辛温解表归肺经,它温中是脾胃,所以归经这些都是迎刃而解的问题。
在用法当中,主要就是谈了一个生姜汁,就是生姜压榨了以后取它的汁液可以急救昏厥。这(要)适当的注意,当然也可以用来止呕,止呕如果把它煨了以后的煨生姜或者叫煨姜,那么它温中止呕的效果认为也会好一些。另外它的使用注意也是常规的,也是共性的,没有特殊记的必要,不记也能够把它说出来。因为它是温热的药,热证不宜使用。当然它也是发散风寒,你加上汗多不能使用,伤津液的不能用,书上没有的,写出来完全是正确的。这是关于生姜的情况。另外在参考资料里面,还谈到了生姜皮,就是生姜表面的根茎外面的表皮。那个表皮就作为一个利水消肿的专药。但是传统认为它药性不但不偏温,还偏于寒凉,这个一直就(是)这样定的。是不是真正很寒凉,有没有用它来清热?但是我们保持前人的。大家知道这个是个附药,在参考资料里面不要求。所以以后在一些方剂当中,利水退肿的比如说五皮散里面就有生姜皮,它没有发汗解表,也没有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这个功效,就是一个利尿消肿的作用,很简单。这个作为一个常识性的了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