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皮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有一种无力叫,SMA脊髓性肌肉萎缩症
TUhjnbcbe - 2021/9/6 4:16:00

前几年由于“冰桶挑战”的流行,使得渐冻症一病为大众所熟知。有一种跟渐冻症非常类似的疾病,更常发生在婴幼儿群体,其病情影响也十分严重,它就是脊髓性肌萎缩症。

脊髓性肌肉萎缩症是什么?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muscularatrophy,SMA)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是一种致死性遗传缺陷病,是由于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urvivalmotorneurongene1,SMN1)突变导致SMN蛋白功能缺陷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病。约80%的患儿在4岁前死亡。SMA发病率为1/~1/,携带率为1/35~1/50。

SMA作为一种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因SMN基因功能的丧失或部分丧失,可导致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之衰亡与退化,使得肌肉逐渐无力、萎缩。在病程进展上,通常呈对称性、下肢较上肢严重,且身体近端较远端易受影响。根据基因型的不同目前临床上分为1-4型,严重程度依次降低。

脊髓性肌肉萎缩症(SMA)分型

根据患者的发病年龄和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SMA主要被划分为1~4个类型。

1型也称Werdnig-Hoffman病:即婴儿型,约占全部SMA病例的45%。患儿出生后6个月内起病,出现迅速发展的进行性、对称性四肢无力,最大运动能力不能达到独坐。肌无力以近端为著,由于显著肌张力低下,平躺时下肢呈“蛙腿”样姿势。患儿表情及眼球运动正常,舌肌束颤,口咽部肌群无力导致哭声低弱、吸吮无力、咽反射减弱,易发生误吸。由于肋间肌受累比膈肌更重,导致矛盾呼吸,胸廓呈现特征性“钟形”畸形。呼吸肌无力突出,多数患儿在2岁内死于呼吸衰竭。

2型也称Dubowitz病:即中间型,约占30%~40%。患者多在生后6~18个月起病,进展较1型慢,最大运动能力可达到独坐,但独坐年龄可能落后于正常同龄儿,不能独站或独走。肌无力以近端为著,下肢重于上肢,面肌及眼外肌不受累,舌肌萎缩伴肌束颤,四肢腱反射消失,肢体远端可观察到肌束颤。随着病程进展,出现吞咽困难、咳嗽无力、呼吸功能不全、脊柱侧弯、关节挛缩等合并症。部分患儿在儿童期丧失独坐能力。尽管寿命缩短,但多数可以活到成年期。

3型也称Kugelberg-Welander病:即青少年型,约占20%。患者多在出生18个月后起病,早期运动发育正常,可独走,部分独走时间延迟。随年龄增长出现以近端为主的肌无力,下肢重于上肢,最终部分丧失独走能力,逐渐依赖轮椅。随病情进展,可出现肢体肌束颤、足部畸形,部分患者因脊柱侧弯、呼吸功能不全等影响日常生活,预期寿命不缩短或轻度下降。

4型晚发型:即成人型,早期运动发育正常,成人起病,出现肢体近端无力,进展缓慢,预期寿命不缩短。

SMA基因筛查为什么那么重要?

SMA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父母各有50%几率将突变SMN1基因遗传给子代。SMA在人群中的携带率是1/40,SMA携带者并不表现出SMA的症状,而是和正常孕妇一样,孕妇若怀有SMA胎儿,现有的常规产检流程均无法检出,必须通过基因检测才能发现。若夫妻双方均是SMA携带者,以后每次怀孕都有1/4的概率生育患儿,需要做羊水穿刺产前诊断确定孩子是否有问题。患儿十分痛苦,而且治疗及其昂贵,成为家庭的沉重负担,而且药物无法改善已经存在的并发症状。

因此,极有必要进行SMA携带者的人群筛查,通过SMN1基因外显子缺失检测可确认无症状的携带者。当夫妻双方均为携带者时,可对其进行遗传咨询,评估生育患儿的遗传风险,并可通过产前诊断降低人群中SMA患儿的出生率。

适用人群:

1、孕妇(首次产检,妊娠6~13周+6)

2、备孕夫妇

参考文献:

[1]罕见病诊疗指南(年版)

[2]脊髓性肌萎缩症多学科管理专家共识.中华医学杂志..99(19):-.

[3]北京医学会遗传学分会,北京罕见病诊疗与保障学会.脊髓性肌肉萎缩症遗传学诊断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40):-40.

[4]徐盈,黎昱,宋婷婷,等.例脊髓性肌萎缩症携带者筛查及高风险胎儿产前诊断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36(1):42-47.

[5]龚波,章莉,侯雅萍,等.中国上海地区名孕妇脊髓性肌萎缩症携带者筛查[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30(6):-.

[6章印红,张云茜,朱宝生,等.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SMN1和SMN2基因拷贝数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1(3):-.

[7]谭建强,张旭,王远流,等.广西柳州地区例孕妇脊髓性肌萎缩症突变携带者的筛查及产前诊断[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35(4):-.

[8]利婧,朱瑜龄,詹益鑫,等.78例脊肌萎缩症患者SMN1基因突变分析[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34(5):-.

[9]张蕾,颉小玲,李娟等.脊髓性肌萎缩症遗传学及治疗研究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08:-.

[10]谭建强,罗世强,唐宁等.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17例临床特点分析及基因诊断[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03:23-24+18+2.

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有一种无力叫,SMA脊髓性肌肉萎缩症